262 命运的捉弄 (第3/3页)
力配合。”
…… 打发了王杰,又迎来了一个不速之客。 现任汉中总兵马忠义。 塞外的风雪、仕途沉浮的挫折、还有在郧阳府杀人如割草的经历,如同刻刀一般改变了这个人。 整个人由里到外,散发着一种“嗜血”的味道。 阿桂对于这种味道很熟悉,前线待久了就这样。 他望着这个身穿蓝色棉甲,单膝跪地的汉子,平静说道: “马总戎,起来吧。” “谢阿相。” “郧阳府的剿匪进展,你汇报一下。” “下官奉皇上密旨,轻兵奇袭,共计斩杀教匪壮丁3万2千余人,家眷8万余。整个郧阳府,已无一教匪地下秘坛。” 阿桂的眼皮抬了一下,有些不喜。 “干的不错,下去吧。” “。” …… 侍卫瞅着马忠义的背影消失,小声嘀咕道: “这年头,阿猫阿狗也能奉皇上秘旨了。” “闭嘴,滚出去。” 被主子一训,侍卫讪笑着出去了。 阿桂对于马忠义也不满,但是他不会表达出来。 郧阳府的毒瘤,他考虑过很多次。 屠杀是效果最好、管用最久的方式!除了不好听,其他没有毛病。 乾隆朝的多次战争,都验证了一个真理: 对于反复叛乱、桀骜不驯的敌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击败后,加以屠戮。 白莲这种存世千年的组织,更是如此。 郧阳府屠戮一空,或许不能彻底根除白莲,但至少元气大伤。50年内,白莲闹不出什么浪花了。 至于说50年后,相信后人的智慧! …… “郧阳知府周大人来了吗?” “来了来了。” 戈什哈一声吆喝,等待被召见的周宝昌赶紧扶了扶凉帽小跑入帐。 从巡抚到知府,他现在就是惊弓之鸟。 阿桂瞅了一眼这个倒霉鬼,单刀直入的吩咐道: “郧阳府十室九空,你这个知府难当。本官已经请求朝廷,从甘肃和河南各迁4万无地百姓填郧阳。” “。” “你知道该怎么安置吗?” “当宣扬王化,教诲他们好生耕田,纳粮。” “你应当把两省的移民杂居。让他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省相距数百里,风俗迥异,杂居定然会有矛盾,10人以下伤亡,地方官不必介入调停。同时颁布禁山令,凡进山5里者,杀无赦。” “下官明白。” 阿桂挥挥手,打发了这个家伙。 而乾隆在看到他的迁民折子后,立马允许。并且当众感慨:阿桂老成谋国,做事谋算深远。 若只迁西北之民,怕是郧阳府又要一家独大,日后不好管理。 如今两省混居,互相牵制,这水里就藏不住什么大鱼。 …… 苏州府。 望北楼的掌柜,凌阿六正在苦思冥想。 他接到了一个军粮订单,价格给的不错。 要求也比较苛刻,保证在江南最潮湿的季节也能20天以上不变质。 他叫来了所有厨子,群策群力。 “掌柜的,熏、烤、晒都行。再多搁盐,保证坏不了。” “这可是吴王殿下的军粮,千万不能出了差错,否则有几颗脑袋也不够砍。” “掌柜的放心,咱是厨子,心里有数!” 单子上列出了很多种食物要求,大致就是油盐炒米、烤馕、熏rou风干rou,干蔬菜水果之类的。 按照常理,rou类不该在夏季加工! 大规模制作肯定是冬季最佳,如今是夏季。 但望北楼的厨子们还是尝试着宰杀两头猪,然后加大量盐腌制,又拿去烘烤。 炒米,烤馕就简单多了。多加油脂、盐巴、小葱增香。 蔬菜水果放在铁板上慢慢烘烤去掉水分,也没什么难度。 军粮样品送到参谋本部由署理大臣谭沐光检验,决定冬季是否要下大订单。虽说李家军有专门的后勤辎重营,但是不必被这种繁杂的琐事牵扯精力, …… 而李郁,在本月三次赶到马鞍山,视察情况。 “王爷,经过这段时间的磨合,已经克服了初期的一些问题。52座小高炉每天一共能出铁水200炉左右,每一炉铁水大概是1000斤。如此一天的生铁产量就是20万斤。” “我记得之前日产量才3000斤?” 老陈尴尬的笑笑: “没办法,之前全靠几十个老师傅。底下学徒从零开始,高炉都烧塌了3座。现在推广了标准冶铁流程,不再靠个人经验,省心多了。” 李郁点点头,若有所思。 又不放心的追问道: “质量稳定吗?” “经过多次调整,矿石、焦煤、石灰石的比例已经固定下来了。炉温和时间也基本固定,铁水的质量提高了很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