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80 紫禁城一日三惊,风向突变 (第2/3页)
个苦不堪言。 所以,靠近宫门的几条街房屋租赁特别火。原主人全部搬走了,把自己宅子租出去吃差价。给朝臣们做别院。 几百年后的京城,这种情况依旧火热。 俗称“吃瓦片”! …… 关于钱峰的“请查江苏粮仓”奏折的争议,余波未消。 从3日前的朝会就开始讨论。 一直到今日依旧没有出结果。 就连乾隆也按捺住性子,罕见的没有发火,因为反对的声音实在太大了。 几乎稍有分量的朝臣,都站出来抨击钱峰“狂悖、僭越、不顾大局”。 纵然身为皇帝,也不宜站到所有的臣子的对立面。 今日朝会,风向刮出更猛了。 有御史弹劾钱峰是酷吏,残酷的搜刮江北诸府,加征粮饷。 有吏部侍郎建议,朝廷要尽快择一漕督人选,主持江北大局。 对于前者,乾隆根本不鸟。 刮?或者不刮?那都不是重点。 重点是交给朝廷的税银没有少,漕粮没有缺,江北大营的军饷没有断。 对于后者,乾隆有些心动。 漕督是该有人担起了。 “吏部可有合适人选?” “臣推荐原漕督关铭恩。” …… 众人哗然,但没有出声,若有所思。 关铭恩之前获罪被撤,在京闲居。看来这老小子背后一直在活动,没有放弃进步! 乾隆转头询问: “和,你怎么看?” “奴才觉得关铭恩虽有过错,可江南贼发突然,他在江北一时猝不及防也情有可原。戴罪立功,或会更加勤勉。” 乾隆满意的点点头。 这话说到朕心坎里了,和就是和,其余人说话就没这种水平。 伪吴王在苏州府突然起事!江南那么多地方官都猝不及防。怎么能指望驻江北淮安府的漕督有警惕心? 朕是讲理的。 罪臣起复,必定诚惶诚恐,对朕更加感激涕零。 朕是懂人性的。 “准了。” “皇上圣明。”朝臣们乌泱泱的吼了一嗓子。 于敏中,心中暗想: 关铭恩这老东西看来给和砸了重礼。 给自己只轻飘飘的送了1万两,属于封口费。不指望你帮忙,但是麻烦你不要使绊子。 虽不喜,但也算懂规矩。 人情世故! …… 正议着。 殿外的御前侍卫,拦住了一名急匆匆跑来的军机小章京。 “隆侍卫,下官有十万火急的军报。” “老王,你也是军机处的人,应该知道规矩。” 这名姓王的小章京,急的一跺脚,小声抱怨道: “下官摊上这烫手山芋。不敢不报,不敢不来顶这个雷。钱峰钱大人,他,他在江北任上被刺身亡了。” 侍卫默然,他知道军机处有严格规定,不同级别的急报对应着不同的处理时间。很显然,钱峰被刺杀属于顶级急务。 “你稍等。” 侍卫先去禀报了总管太监秦驷的徒弟,赵泗。赵泗再溜进去,耳语告诉师傅。 秦驷,审时度势。 凑到龙椅旁悄悄耳语一番,乾隆的脸色刷就变了。 “人在哪里,快召进来。” “。” 乾清宫顿时安静了下来。 朝臣们嗅觉都很灵敏,瞬间意识到发生了大事。 …… “乾隆四十一年,十月初八,江苏布政使兼两淮盐运使钱峰在去衙署的途中遇刺,当场身亡。伪吴王所派刺客使用的是佛朗机一类的霰弹炮。” 乾清宫内一片哗然。 原本极度讲究站姿如松的朝臣们,也开始交头接耳。 乾隆本人也被这个重磅消息炸的头晕目眩。 一天的好心情荡然无存! 兵部尚书出列: “臣请调集天下重兵,踏平江南。” 礼部尚书: “臣附议。” “臣也附议。” 朝臣们,个个义愤填膺,怒发冲冠,用激昂的语调表达着自己鲜明的立场。 这是站队! 而且是最安全最正确的站队! 纵然是和、于敏中也站出来,表达了踏平江南的想法。 …… 乾隆激愤之下,也猛地起身: “江南李郁,狼子野心,道德败坏,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朕要举天下重兵,扫平江南。” “皇上圣明。” 和出列: “奴才斗胆,请调内藩蒙古马队南下,征讨江南。” 几位朝臣回过神了,连忙跟着赞同和的建议。 “传旨理藩院,调科尔沁部2000马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