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节 郝大姐 (第2/2页)
米碴子了。对他们来说,这稻米是“细粮”啊!我们一来,要吃掉他们至少半年的“细粮”啊! 在他们这里,烧火的东西似乎要比我们沙仁台强,每年庄稼收割下来以后,粮食的秸秆就是很好的柴火,他们这里似乎不应该缺少柴火。 可在聊天时,他们说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们集体户里没有柴火烧了。没柴火就做不了饭,他们也不知应该到哪里去整柴火。 不知谁看到旁边的房顶上放着一堆堆的麻杆,那是队部的房子。队部里晚上没有人,他们就在晚上队里领导们都下班以后偷偷的溜到了队院,爬上了房。 正当他们趁着夜色把房上的麻杆收拾起来,从房上扔到地上,突然发现院子里站满了人。紧跟着,就见有人打着手电,向房上照来。吓得他们赶紧趴在房上。只听得有人大声吵吵:“房上有人!抓住他们!” 此时的他们,进退两难,被老乡们抓了个正着,灰溜溜的从房上下来。真可谓偷鸡不成蚀把米,被带到队部,受到了村民们的审判。 从此,他们再也不敢再偷村里的东西。 一番话,说的大家不住的大笑起来。我知道。这笑声是饱含着心酸的苦笑。原来,他们烧的柴草也是要按照每家每户的工分进行分配的。由于知青们出工少,所以分到的柴草也很少。不像我们那里,每年队里都是安排人手为我们搂好柴草,我们的集体户外总是有一个像房子一样大垛的柴草,足够我们一年使用的。 中午,除了米饭外,又熬了一锅土豆。没有油、连酱油也没有的熬土豆;还有一锅焖鸡蛋羹。我真佩服他们焖鸡蛋羹的手艺,想跟他们学学,却也没看出有什么诀窍,似乎跟焖米饭差不多。心里想着以后有机会自己也试试。我做鸡蛋羹从来都是蒸的。 匆匆吃过午饭,我们便与他们告别。小于把我们送到村外,被我们劝回去了。宝海兄弟俩坚持要把我们送到火车站,我们劝说无用,只好由着他们。 我的脚还是很疼,大家都陪着我慢吞吞的走。一路上,抽着他们的绿色的生烟叶,聊着各自的知青生活。宝海兄弟们满腹的遗憾——早知当初也去牧区了。 火车站到了,可火车还没来。我们继续抽着、聊着,直到火车停在我们面前。 这里没有票房子,也就没有人卖票,当然也无需买票了。没有站台,上车很吃力。尤其是我的脚不方便,上车更加费劲。宝海兄弟俩费力把我托上了火车,大家挥手告别。 回到厂里,已经将近吃晚饭的时候了。我们仨各自收拾好自己的东西,我趁机坐在床上歇了歇脚就在二宝和阿晓的催促下拿着饭盒走向食堂。 到了食堂,打好饭,四处寻找座位。忽然发现李学良与大胖在坐在一起,我们便端着饭菜向他们那个位置走去。坐在他们旁边的还有一个女人,她是谁?我们没有管她,径直走过去坐下。 李学良赶紧站起来给我们介绍说:“这是我老婆。”又转过身来,对着那女人说:“这都是我们同事。这几个人都跟我好极了,都是天津人。”然后,他把我们的姓名向他老婆依次做了介绍。 他的老婆微笑着站起来,大大方方的跟我们握手。李学良又接着对我们说:“她叫郝慧兰,在扎赉特旗上班,明天歇班,今天她来这儿看我,”他用手指了一下大胖,接着说:“晚上大胖说给她找女宿舍去住。” “你跟大胖怎么认识的,你跟他也不在一个车间?” “我们俩早就认识。当初他还在食堂时我就认识他。不过那时不知道他是**。你们说他一个**怎么跑食堂来了。在食堂上班,连**补贴都没了。”大胖在一旁插嘴道。 食堂里的气氛很融洽,说起他们的儿子,李学良和他妻子更是有说不完的话。他们的儿子已经两岁多了,一直留在北京,现在跟着姥爷一起生活。由于姥爷是汉民,所以这个孩子从小就不懂得自己是**这码事。吃起饭来什么忌讳也没有。 “他爷爷也想接他回家,可是他就是不愿意回去。他爷爷一提起回家,他就摇头。爷爷问他为什么不愿意回家,他理直气壮地的说:‘你们家没大rou!’。他爷爷干生气、没话说。”李学良老婆绘声绘色的描述,引得我们大家都笑起来。 短短一顿饭的时间,我们与李学良的妻子从一开始的不认识,到饭后几乎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我们还商定,以后就称呼李学良的妻子为郝大姐,她也的确比我们几个都大,对我们这样称呼她感到非常高兴。 大家说说笑笑的吃过饭,我也暂时忘了自己的脚疼,直到饭后返回宿舍。一回到宿舍,我再也忍耐不住疼痛,躺倒在床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