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卷 赵国中尉 19 搜山千骑入深幽(十) (第3/5页)
长、郡北部督邮时他很清廉,没有受取过什么贿赂,有时还会因为养客太多而入不敷出,可自从击黄巾以后他却陡然间就发了财,在颍yin又是买地、又是养数百上千的徒附、又是拿钱给族里办私学,他的钱哪里来的?得自缴获。私留缴获,这也是贪浊。却为何没有人举奏他?原因很简单,军中的人都在这么干。 征讨黄巾的诸部汉兵里,可以这么说,上至将校司马、下到军候屯长,没有一个不私藏缴获,借此发财的。就说孙坚,他带的那些部曲都是“义从”都是他县中的少年,跟着他远到豫州打仗,缴获来的东西可能会如数上缴么?即使皇甫嵩也不能免俗。张让为何遣客送信给皇甫嵩,索钱五千万?还不就是因为眼红皇甫嵩部众的缴获太多! 还有朱俊,他母亲本是以贩缯为业,后因他窃缯替郡人还债而失去了产业,其家中的损失不小,可在几年后,当他的长吏,当地郡守犯法,罪当弃市时,他却能带着数百金去京师为郡守活动。数百金,折合数百万钱,他哪里来的这些钱?不言而喻。又在光和元年,他被拜为交趾刺史,击交趾反贼,他回到本郡简募家兵及调给他的兵马,合计五千人,带之去了交趾。这五千人里,他家兵的数量必然不少,因为数年后,朝廷又以他为河内太守,他带家兵击退了张燕的进攻。以家兵击退张燕的进攻,可见其家兵不但jing勇,而且为数甚多。他哪里来的钱养这么多的家兵?养兵的开销可比养客大多了!亦不言而喻。 本朝初年,南阳张堪奉旨委输缣帛及马,诣大司马吴汉伐公孙述,於道上被追拜为蜀郡太守,成都城破,他检阅库藏,收其珍宝,报给朝廷,秋毫无私。公孙述破时,珍宝山积,随随便便一件东西就价值连城,足富十世,而张堪在去职之ri却只乘坐了一辆折辕的破车,带了一卷布被囊而已。光武皇帝闻后,叹息了良久。像如孔奋、张堪这样的清廉吏,实在太罕见了。 荀贞思及当今天下的污浊吏事,不胜喟叹,又想到自己也是“贪浊”的一员,颇是愧疚。 不过,他的“贪浊”与那些贪浊吏的贪浊却是不同的。 那些贪浊吏贪图的财货本身,而荀贞两世为人,对财货早已就看淡了。财货之物是供人用的,够用就可以了,就如那句老话:便有广厦千间,夜眠八尺,便有良田万倾,ri食一升。财货再多,若只是留为己用,供己挥霍,最多也就只是满足些寡人之疾、口腹之yu,纯属浪费。 荀贞“贪浊”财物却是为了心中的“大志”。 他早先的“大志”是保命,现在则不是了。不管是保命,还是现在的大志,都需要钱。 百姓不易,生活艰难,他不能从百姓那里“贪浊”财货,只能私留缴获,反正这些缴获即使上缴到朝廷也只会被朝吏们分了,即便落下稍许分给底下州郡县,供以赈济民间,又也会被州郡县吏从中间过一次手,最终落到百姓身上的不过星星点点。与其如此,还不如由他来用。 又从“贪浊”想到了出颍川来的见闻。 早前在颍川的时候,因为颍川的士族多、名士多、党人多,在颍川为吏的郡守、令长尚还算不错,虽有贪浊残民之事,不至於比比皆是,百姓尚可勉强度ri,可当他走出颍川,历经数州、数郡,沿途所见,耳闻目睹,却发现处处一派乱世之象。 上有天子卖/官,下有州郡残民,诸侯王弃祖宗打下来的江山弃之如敝履,仓皇逃遁不顾,朝廷向叛军赎回俘王,百姓有冤屈无处可诉,哭号於道边看着贵人们趾高气昂、鲜车怒马地扬尘驰去。朱门酒rou臭,路有饿死骨。就如赵云说的:“如果出现了君不君、臣不臣,甚至会父不父、子不子的局面,就将会礼崩乐坏,到了那个时候,海内必将大乱”。现今已是君无君像,臣无臣状了,群盗蜂起,百姓怀怨之时了,这天下如何不乱? 荀贞心道:“这大概就是乱世气象,国将不国了吧。” 他不知道在下曲阳战后阎忠曾密劝皇甫嵩造反的事情。 他如果知道,肯定会佩服阎忠的远见卓识。 天下之大,有远见卓识的不止阎忠一个。 如果说在黄巾乱前,人们还只是担忧天下可能将要生乱,那么现在,在目睹眼见了汉室、朝廷种种的倒行逆施、末世气象之后,却有许多人已看出这“天”恐怕是真的要换一个了。 事实上,就算是拒绝了阎忠建言的皇甫嵩又何尝没有看出呢? 他要是没有看出来,他怎么可能会摆事实、讲道理地给阎忠讲了三个拒绝造反的理由?他的三个理由是:“创建大功,不是庸才所能做的”,“我麾下的步骑新结易散,难以济业”,“虽遭黄巾之乱,但天下的百姓没有忘主”。 他这三句话的次序很有讲究。 第一句是我不是这个材料,第二句是我麾下的部卒也许不会听从我的命令,第三句是百姓未忘主。第一句话是谦词,重点是在后两句上,“兵卒不堪用”和“民未忘主”,并且他把“民未忘主”放在了“兵卒不堪用”之后。他看似拒绝了阎忠,而实际上却是认同阎忠的判断,也认为汉室将亡了,只是就目前的可客观情况来说,他难以成就伟业。他看到了汉室将覆,他同时也看到了汉室不会那么快的覆灭,所以,他宁愿“委忠本朝”,“犹有令名”,尚且还能得个好名声。要说他不认同阎忠的判断,有大把的表示忠诚朝廷的话可以说,绝不会说出“犹有令名”四个字。这四个字透出的是知事难为,故此退而求其次的意味。 …… 诚如戏志才所言,在当今之世,怯懦、贪浊,名声虽然不好,还不至於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要是真的罪无可恕、千夫所指,那邯郸相、邯郸荣父子也不会还有意振作家声了。 荀贞收回因“贪浊”而散发出去的思绪,把正题落回到中尉主簿和邯郸氏的身上,对戏志才说道:“志才,确乎如是,於当下言之,贪浊、怯懦确不算是大的过错。” 戏志才想及当今之世的种种乱象,亦是百感交集,他叹了口气,放低了声音,说道:“贪浊、逃归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只要邯郸氏能为君所用,什么都好说。” 戏志才是寒士出身,平时亦不拘小节,往昔在县中颇有“负俗之讥”,在选人用才上,他自不会拘泥於“名声”二字。要说起这方面,荀贞与他很是一致。 乐峻的兄长乐彪是个现实的人,故此与段聪结交。荀贞与戏志才也是现实的人,他俩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