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回到知青下乡那些年_第一百五十章 全村儿都轰动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五十章 全村儿都轰动了 (第3/3页)

v id='gc2' class='gcontent2'>

    发生这么大的事情,一家人肯定有不少话说。

    她们两个都是聪明丫头,咋会那么没眼色,这个时候凑上去碍眼?

    王承舟只好作罢。

    接受了事实之后,王红河和李玉珠越想越高兴。

    这在农村,可真是露大脸的事情。

    从今以后,王承舟的名声,怕是比王玉堂还要响亮。

    毕竟,他才十八岁,不但力气大,医术又好。

    以后出门儿办个事情,谁不得给三分薄面?

    “不行!”

    李玉珠越琢磨越来劲,一拍大腿,“仨儿可是干了一件大事!”

    “咱这当爹娘的,说什么都得犒劳一下。”

    “等着,我去借二斤白面,中午给他卷烙馍吃!”

    向来勤俭的王红河竟然没有反驳,甚至还不停地点头,表示十分赞同。

    看来,儿子偶然间得来的成就,真是让两个老农民豁出去了。

    造!

    再也不仔细了。

    王承舟倒是被一家人瞅得浑身不自在,连忙逃回了自己屋里。

    他心里可是很理智的。

    这种事情,也就是在乡下提升一下名望,带来不了什么实际的利益。

    该干活还是得干活,该当卫生员还是得当卫生员。

    自己依旧是小山沟里的穷小子。

    并不能像旧社会那样,一举成名天下知,混个武状元当当。

    再说,举个石磙算啥?

    对于人家国家级的举重运动员来说,不过是小儿科罢了,没什么好了不起的。

    很快,收拢了心神。

    王承舟开始琢磨正经事。

    刚才,在王玉堂家里治病的时候,他欲言又止,就是因为药材的事情犯难了。

    按理说,王玉堂的伤势,是需要草药调理的。

    奈何,蒲山乡的条件太有限了,连个中药铺子都没有。

    而且,这种窘迫的状态,可能还会持续好久。

    往小了说,为了自己治病救人的时候不那么捉襟见肘,往大了说,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他都得想办法多弄些草药回来。

    起码,偷偷的在自己家里,弄一个简易的小药铺。

    想要完成这些,单靠他自己是不行的。

    村卫生员毕竟是半农半医的性质,不能直接脱产,没办法长时间到山里头采药。

    必须得有人帮助。

    想到这儿,一道清丽的倩影在眼前缓缓浮现,栾红缨!

    王承舟躺在床上,枕着后脑勺,一想到她,心里头就美滋滋的。

    师姐武艺超群,不知道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不过,单从栾修武的评价上来看,这个小妮子就有了青出于蓝的趋势。

    估计,怕是已经超过了自己爷爷。

    这种身手,在伏牛山里遇上个猛兽,即便不能猎杀,也能全身而退。

    首先,在安全方面就没问题了。

    不然,这还是七十年代,未经开发的荒山,可是很危险的。

    普通的采药人,必须结成伙子,才敢深入。

    栾红缨却没有这方面的担忧。

    唯一让人纠结的就是,师姐她不认识草药……

    所以,为了心中幻想出的,莺莺燕燕的美好场景,必须得开始教授她草药学方面的知识了。

    否则,未来的小师娘,咋在柜台里给人抓药嘛?

    王承舟琢磨着开医馆的宏图大业,躺在床上,翘着二郎腿,心里头美得都快冒泡了。

    下午,天色放晴。

    村里头一些闲不住的,就去地里拾麦穗儿了。

    不过,干这种活儿的,一般都是老年人。

    说是拾麦子,其实,大家伙儿都穷成那样了,瞅见个麦粒都恨不得趴在地上捡起来,哪有那么多麦穗儿好拾?

    不过是从泥土里扒一些没人要的麦芽,回来喂鸡罢了。

    对于这样精细熬人的活儿,年轻人可没心思干,宁愿在家里闲逛。

    其中,自然就包括王爱朵。

    不过,王承舟不去是有正当理由。

    经过一两天的生长,陶罐开始成片成片的凝霜了。

    外面白白的一层,就是传说中的西瓜霜。

    王承舟找来一只玻璃瓶,小心翼翼的刮着。

    王爱朵趴在一旁,张着小嘴儿,忽闪着大眼睛,不停的指挥,可显不完她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