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回到知青下乡那些年_第一百五十六章 不能收王承舟同志的钱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五十六章 不能收王承舟同志的钱 (第2/3页)

>
    “没问题,没问题,完全没问题!”

    支书白侯平呲着牙,咧着嘴,笑得很开朗,心里头却在滴血。

    让一众普通社员这么吃西瓜,可是领导班子都没有的待遇啊!

    “好!”

    大家伙儿齐声欢呼,眼珠子都亮了。

    特别是一众大姑娘小媳妇儿,娇声笑着,比谁都开心。

    看向王承舟的时候,眼睛里的热情,怕是能把雪山融化了。

    大家伙儿站在树荫下,也不用刀切了,抱着大西瓜,直接用拳头捶开。

    然后,再掰成一块儿一块儿的,分散给每一个人。

    甚至,连杨高村的一群病患都享了口福,高兴得人都傻了。

    心道:都是一个生产大队的,王家村的待遇,就这么好吗?

    大家伙儿吃得很粗犷,也吃得很开心!

    没吃上午饭算个啥?

    能抱着大西瓜啃个痛快,往常可是想都不敢想的呀。

    每个人都吃了个肚儿圆,然后,又把西瓜送到了王承舟家里。

    一路的欢声笑语。

    正好,家里头的两个粗陶罐又长出来了一层晶晶亮亮的西瓜霜,完全够杨高村的几个病患使了。

    一通土方子加针灸下去,几个人开心多了。

    明显能感觉到身上清减了许多。

    不由得握着王承舟的手,热情的告别。

    至于钱嘛,当然是没有的。

    都是一个生产队的乡亲,人家白支书又放出话来了,只要是为了治病救人,地里的西瓜王承舟随便用。

    不管初心如何,确实为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

    王承舟就更没有收钱的道理了。

    家里人准备着午饭。

    王爱朵蹲在西瓜堆前面发呆,眼睛里直冒星星,嘴角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从来没有这么幸福过。

    为了能尽快提高西瓜霜的产量,王承舟又找邻居借了十来只粗陶罐,再求着徐小芷劳烦一下长生叔,让他明天去城里买些芒硝回来。

    当然,这样一来,又少不了花钱。

    可王承舟一点儿都不担心。

    现在,西瓜霜的名声可是出去了。

    肿炸腮又开始大流行。

    作为王家生产大队的一名卫生员,为本队的社员治病不收钱没问题,可要是其它生产队,甚至其它公社的人来,不收费就有点儿说不过去了。

    而且,大可以把土方子散播出去,教给各村的卫生员。

    反正,就是一味西瓜霜加上陈醋,并不复杂。

    再说,土方子研究出来,就是为了方便劳苦大众的,没必要藏着掖着。

    到时候,甚至都不用王承舟出手,只是售卖西瓜霜就行了。

    说不定,队里少有的破例一回,愿意把西瓜交给自己糟蹋,却能因祸得福,大赚特赚一笔。

    让白侯平在公社露一回大脸。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古人诚不我欺!

    家里就三间土胚房,没有那么多的场地。

    王承舟便招呼几个知青同志,领着他们,搭起架子,把粗陶罐摆到他们家里面。

    并告诉他们收取过程。

    看着眼前神奇的一幕,跟搞化学实验似的,赵瑜、许万年、刁青松三个小子,感动得都快哭了。

    说是下乡快半年了,终于可以干一点儿,能够用脑子的活儿了。

    要不是王承舟,他们都快忘记是自己知识分子了。

    弄得人哭笑不得。

    事实证明,王承舟所料不差。

    下午时分,患病的人就越来越多了,腮腺炎呈蔓延的趋势。

    毕竟是呼吸道传染病,通过飞沫传播。

    那时候人们的卫生意识又比较淡薄,再加上条件有限。

    在地里头干活的时候,天气炎热,需要大量饮水。但是,却不是每个人都能买得起水壶的,往往是用一只大白塑料壶灌满水,放在树荫下,很多人共用。

    顶多区分个男女。

    这样一来,造成感染的人就会很多。

    治得王承舟都有些麻爪了。

    而且,肿炸腮的重灾区还是儿童。

    面对那些小家伙儿,王承舟又不好扎针,只能使用西瓜霜加陈醋的土方子。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