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昭烈帝刘备 (第2/2页)
尝试能否彻底消灭刘备。” “但肃以为,刘备为当世雄杰,部下关张皆虎狼之将,又引兵近两万余众,其士卒上下一心,死生不弃,将军恐怕难以一击破之。若战士不顺,吕布、袁术袭将军之后,则淮河一带,不复为将军所有。” “北伐大业,或将草草。只能鼎立于江东,观徐州之变,再行第二次北伐。” “嘶~”孙策吸了口凉气,只感觉牙根疼。 又是谋士们最拿手的那套上中下三计! 下计肯定不用多想,孙策绝不能接受失去淮河沿线的代价。 如果第一次北伐以草草告终,损失的钱粮谷帛倒在其次,对江东北伐的士气会有极为严重的打击。 第二次北伐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但要选上计,孙策讲道理有些难以接受。 这就跟对一个学生说上计是好好学习,每天凌晨五点起床,刻苦奋斗,悬梁刺股,十一点再入睡,如此三年,则必有所成,进入名校,进入大厂,年薪百万,迎娶白富美,十年实现财富自由,三十五岁以后可以周游世界,到处玩乐一样。 虽然前景美好,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毅力承受中间的痛苦代价。 鲁肃的上计,能够将刘备控制为江东附庸,为北方门户,将其局限于海西一隅之地,势必无法向任何方向发展。 其将成为孙策麾下客将,类似雇佣兵一般的存在,帮孙策对抗吕布、袁术。 但这个过程中,江东要无偿资助他两万大军的粮草! 从江南运粮到淮河,辗转千里,还要旷日持久。 这个代价,就算是江东也承受不起! 就算孙策本人能接受鲁肃的上计,江东的臣子们亦必然议论纷纷。 他刘备困窘,凭什么要江东无偿给其谷粮,为其纾困解难? 这不是资敌吗?甚至养虎为患。 所以孙策思虑了良久,叹了口气说道:“选择中计吧,如果刘备肯将海西让出,我们江东可以为其提供粮草,以免其营内士吏,大小相啖。同时我们会给与其三万石粮草,许其沿淮河西进,屯兵于东阳。”
东阳县地与盱眙、县相接,是对抗袁术、吕布南下广陵的一线。 其地位有点类似于守卫徐州西部门户的沛地。 有刘备三兄弟守在这里,则广陵郡的淮河以南,尽为江东所有! 不要看这才堪堪十个县,在地图疆域上看,这是极为壮观的一幕。 北伐自古以来就三条路,其一是走徐州邗沟这条东线,其二是走合肥、寿春的中线,其三是走襄樊、南阳的西线。 如果广陵尽纳入江东掌控之中,则意味着东线已经被彻底打通,徐州地区,从长江到淮河之间广袤区域尽为孙策所有。 计策既定,如今就剩下派何人前往海西县,与刘备议盟了。 鲁肃说道:“要给刘备送粮不难。粮船可以从江都直接启航,经长江进入东海,然后沿岸北上,进入淮河,直抵海西。关键是在于说服刘备信任我等。” 这个路线也就是走海运。 泛海行舟,对江东而言倒是没什么不难接受的。 这个时代的开拓豪迈还是要远超后世的。历史上孙权曾经派舰队两万余人北上辽东,与公孙度结盟。吕范、徐逸也曾泛海进攻海西的陈,俘虏其吏员家人四千余人。 所以如果只往海西运粮的话,完全不在话下。 此时将军府从事是仪开口,说道:“我请去海西与刘备议结盟之事。我与刘备皆同孔北海有旧谊,刘备即便看在孔北海情分,亦会与我相见。” 孔北海也就是北海相孔融,他跟刘备算是盟友了。刘备领徐州之后,便表奏孔融为青州刺史。 不过由于臧霸阻隔,袁谭进攻青州,这一两年内,刘备都没有任何救援行动,没有第二次驰援北海。 是仪通过孔融的交期,的确是能联系到刘备。 既然是仪主动请缨,孙策自无不许。 倒是鲁肃主动说道:“是从事此去海西,与刘备相见,当重申其徐州之主身份。我江东愿表其为徐州刺史,与吕布相争。” “表刘备为徐州刺史?”是仪诧异。 鲁肃从容颔首,说道:“吕布既夺徐州,已自称徐州牧。我等必不能使之得逞,安稳领徐州。我以为,吕布军中若有谋士,此时亦必然规劝吕布安抚刘备,重表其为豫州刺史。” 在徐州附近就这么几个州,北面的青州是袁绍的地盘,没人敢得罪他。 西面的兖州是曹cao的地盘,吕布刚被曹cao击败,这时候表刘备为兖州刺史,那是交恶于曹cao,吸引曹cao前来攻击。吕布不敢,也不可能表刘备为兖州刺史。 南面的袁术如今带甲十万,更是吕布不敢轻易的得罪的。况且刘备的任何疆域都跟扬州搭不上关系。 最后能表刘备的两个州只有豫州和徐州。 他吕布自领徐州牧,自然不可能再表刘备为徐州刺史,剩下的只有一个选择! 是仪问道:“刘备已经战败,鲁校尉以为他还会率军与吕布相争,引军与其交战?” 鲁肃拧着眉头,严肃的说道:“尽人事而听天命吧。” 孙策相比鲁肃倒是非常乐观,刘备这个人可不是演义里那个爱哭鬼。 他谥号为昭烈帝!一生行事刚烈不屈。 虽然他战败了,可未必就会选择撤出徐州。 他手下还有两万对他不离不弃的将士吗,欲与之共成大业! 只要给他粮草,为他纾困解难。以刘备之刚烈,必奋雄杰之资,兴兵复仇。 毕竟他是自己在沛县,就敢劫掠吕布物资的猛人阿。 如今有江东物资为支撑,有孙策为援军。 孙策猜他势必不甘心,必兴兵复仇,进攻吕布。 就算陈群劝他,他也不一定听的进去。 昭烈帝那是但凡有一点办法,也不会向吕布乞降啊! 而孙策进军广陵,就能给他这份刚毅的底气。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