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 榻榻米 (第2/2页)
时补充水分。 “哎,不对啊,也不一定要盘炕,还可以有另外一种选择的” “自己怎么把前世的盛极一时的那个给忘了?” 榻榻米! 是床不像床,像炕不是炕。 嗯,木板厚点,也能像炕那样瓷实。 下面一格一格的还可以收纳不少的东西。 到了夏天,不用的棉絮什么的,都可以收纳。 对!就这么干,做榻榻米! 靠着一边墙做个两米多宽的,挤一挤,睡上七八个人也可以。 心思电转,贾卫东很快便有了主意。 “雨水姐,修房子的事不急,家里住不开的情况我有办法解决” “好吧.” 贾卫东每天早上先到红星农场,巡视一番,安排好工作,然后就带上梁拉娣和秦大春、等几个小组长去纺织农场学习。 都是自己人,姬雨菲和秦大宝、孙红梅都是把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毫无保留的教给梁拉娣等人。 如此很快便又是一个星期过去了。 红星农场也慢慢走上正轨,需要贾卫东参与的事情也越来越少。 清闲下来的贾卫东找到刘福生,带到家里量好了尺寸,然后给了刘福生一张榻榻米的草图,交代清楚了自己的具体要求后,给了定金。
榻榻米不需要现场制作,可以先把实木板材加工好,再拉到家里组装就可以。 转眼之间到了9月9日, 今天是贾卫东去钢铁学院报到的日子。 这次读大学,贾卫东没有办升学宴,因为他觉得,一个推荐的大学,并不是他凭真本事考进去的,没什么值得骄傲的。 钢铁学院在定海区的学院路,距离南锣鼓巷不到10公里,开车也就十几分钟的时间,倒也不算远。 上午8点。 两辈子,贾卫东第一次以大学生的身份走进了大学的校门。 1952年,由六所著名院校的有关采矿和冶金系科为基础的中国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京城钢铁工业学院成立。 1960年正式改名为京城钢铁学院,后面改为科技大。 学院办学之初,主要是为了培养国家急需的冶金科技人才,之后才慢慢的增设其它的科系。 贾卫东要读的企业管理,就是新增的科目,学制5年。 想来学院也知道,像贾卫东这些由工厂推荐上来的学生,也没几个是学专业技术、搞科研的料子。 其实,这时候来读大学已经有些晚了,能不能拿到毕业证是个问题。 贾卫东才不管这些,他读大学一不为学技术,二不为文凭,就为弥补一下上辈子没读过大学的遗憾。 钢铁学院有就近招收的本地学生,也有来自全国各省市的学生,有宿舍,但并不强求住校。 这也合了贾卫东的意,要是强制统一住校他肯定是不愿意的。 贾卫东被分在企管1班,班上共有来自京城、沪市、苏省、羊城、鲁省等10余个省市的34名同学。 下午,班级第一次班会,自我介绍的时候,人人cao着各自的地方方言,时不时的引起一阵哄堂大笑。 贾卫东最感兴趣的是来自苏省的女同学苏玲,一口纯正的苏北口音,倍感亲切。 苏北啊,我的家乡!久违了!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