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棒槌 (第2/2页)
长期的摸索实践而流传下来的专用工具。 坚硬光滑,不吸水,不霉变,不易划伤棒槌。 赵红兵慢慢的从主茎的芦头开始捋着挖,就像是挖文物一样,小心谨慎。 直到棒槌一边所有的根须都全部露了出来,赵红兵才停了下来。 休息一会儿后,继续沿着根须一点一点的捋着挖,任何细小的根须都不能弄断,否则影响棒槌的品相,卖参时价格便会大打折扣。 为了抬这根棒槌,赵红兵用了差不多四个小时,中间只歇了两次,等把棒槌全部抬出来时,已经到了傍晚。 赵红兵因为精神高度集中和紧张,浑身都湿透了。 田铁军蹲在一边看,腿都蹲麻了,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贾卫东倒是无所谓,蹲在一边兴致勃勃的看着。 他是第一次见抬棒槌,全当是长见识了。 抬出棒槌后,赵红兵也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军子,快找点青苔和树皮,咱们把这棒槌包起来” 田铁军去附近转了一圈,很快就拿着青苔和树皮回来了。 赵红兵让田铁军把树皮放到一边,用手托着青苔。 赵红兵小心翼翼的把棒槌放到青苔上,把棒槌的根须拢了拢,再撒上一些参坑里的土,然后就像卷大饼似的,用青苔把棒槌卷了起来。
然后再用树皮包上,再用细绳轻轻的把树皮卷扎上。 处理好后,赵红兵把棒槌放进了背篓! 这样处理,不仅有效的防磕碰,也能很好的保持棒槌本身的水分。 这个方法叫做“打参包”这也是千百年来老一辈人留下来的传统方法。 处理好棒槌,赵红兵也松了一口气,看到天色已晚,于是他说道:“军子,东子,咱们找个地方过夜” 在赵红兵的带领下,在一个背风向阳的山坡上,三人很快找到了一个“地炝子”,也叫压仓子。 那些专业放山的人,下山回家时,也不是一走了之。 其中也有很多规矩和忌讳,更有着nongnong的人情味 比如,下山时,放山人不会拆掉窝棚,要留给以后过路的山里人。 更是要留下米面、盐等物品,以便方便迷山的人获救。 这个窝棚就是以前的放山人留下的。 放山人还真是十分的可爱善良。 三人都饿了,凑合着吃了点自带的干粮。 还有两条猎狗也饿了,赵红兵也喂了一下。 这两条猎狗倒也不挑食,没有rou的时候,杂粮也照样吃。 赶山的人,只要你有打猎的本事,进山后就可以大口吃rou,那日子是相当的惬意。 放山人就不一样了,放山人在山里的日子都过得比较清苦。 放山人选择搭窝棚的地方都靠近水源。 他们找到的这个窝棚旁边就有一条小溪。 忙活了一天,三人都是一身臭汗味,一起去小溪里洗漱了一下。 晚上,赵红兵在窝棚前点上了火堆,这样可以驱赶蚊虫,防止野兽,祛湿暖身。 因为有两条猎狗,它们可以起到很好的预警作用,不用担心野兽的突然侵袭。 三人也没有轮流守夜,都在窝棚里睡下。 “呼噜、呼噜.” 爬了一天的山,赵红兵和田铁军都累了,躺下之后,两人很快就发出了鼾声。 鼾声如雷。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