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舌战群倭 (第2/2页)
,三个人凑在一起看。 一开始,三个人都很不以为然,他们并不认为,赵德彬一个毛头小子,能提出什么建设性的问题,他们甚至都想好了,等一下要以怎么样的胜利姿态来反驳赵德彬的话语。 然而,当他们看到赵德彬画出的圈,再看到赵德彬写的参数和英文单词,三人明显地愣了一下,紧接着面面相觑。 他们用日语叽里咕噜了一番,然后刚刚那个说话的代表,再次用英语试探道:“赵先生,您所说的问题……” 赵德彬大手一挥,直接打断道:“你们先告诉我,你们这两个设备,用的是什么芯片?” 另一个代表说道:“这是商业机密,恕我们不方便透露。” 话音刚落,赵德彬直接说出了几个芯片型号。 三人再次面面相觑,惊得说不出话来。 这个时候,中间坐着的代表坐不住了,开口问道:“赵先生,请问你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的?” 实际上,赵德彬是猜的。 在89年,本来能用的芯片就不是太多,适合用在这两个机器上的芯片就更少了,再在这里头筛选出东之公司常用的几种芯片,赵德彬想猜到并不是难事。 “要知道,并不是只有你们倭国人懂技术,中夏人里面也有很多懂技术的!”赵德彬斩钉截铁道。 紧接着,赵德彬在五个倭国人的目瞪口呆当中,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指出了这几种芯片在应用上的问题,并阐述了两台机器潜在的问题。 甚至说到哪个芯片里的哪个管脚有什么功能,乃至于不同的管脚复合起来有什么功能,赵德彬也能说得头头是道。 三位倭国技术人员几次想驳倒赵德彬,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 他们苦思冥想才提出的问题,赵德彬几句话就能轻松解决。 最终,三个倭国技术人员甘拜下风,心服口服。
当赵德彬结束“演讲”的时候,全体倭方人员一齐向着赵德彬九十度鞠躬。 张思明一句也听不懂,只能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一切。 过程当中,他甚至已经想好了,万一等一下赵德彬说不过这个几人,恼羞成怒下动起了手,他可得上去拉架。 结果出乎了张思明的意料,赵德彬在于倭国工程师的辩论之中获得了完胜,砍瓜切菜一样把傲慢的倭国工程师全部撂倒。 虽然不知道赵德彬和倭国人都说了什么,可张思明就是觉得提气。 同时,赵德彬再次刷新了他在张思明心中的形象。 现在,在张思明眼中,只要是带电的东西,还有跟电脑相关的东西,下到发光溜溜球,中间是那什么劳什子软件,上到自动化的电子设备,赵德彬全都懂、全都会、全都能修。 离开的时候,那位最先开口的技术代表,将赵德彬送到了大门口。 他握着赵德彬的手,一脸钦佩地赞叹道:“赵先生,您是我见过最懂电子技术的中夏人!我们公司在中夏,从来没有见到过您这么懂芯片的人。” 事实上,他说的也没错,赵德彬现在应该是整个中夏最懂芯片的人,因为他脑子里装了海量的往后三十多年常用芯片的详细信息。 上一世,赵德彬八七年迈进了电子的门,这一辈子都在跟芯片打交道。 在他刚开始学集成电路的时候,就背芯片的管脚,几十个、几百个管脚的功能要一个一个背。 一个脚也不仅是一个功能,还有复合功能。 所以,到后面的ARM芯片就背不过来了,要看芯片说明书。 一个芯片说明书一两千页,还是英文的,想要了解芯片,必须认真研读说明书。 现在他知道这些,都是他半生的积累,是花了他大半辈子下得苦工。 “你过奖了,在中夏国,有很多比我技术更强的人才。” 倭方代表用英文说道:“您太过谦虚了。如果中夏人都是您这样的水平,为什么还要从外国进口设备呢?” 倭国人的态度十分恭敬,赵德彬知道他没有恶意。 在倭国人眼里,这句话只是在陈述事实,可听在赵德彬耳朵里,却感觉十分刺耳。 是啊,这位倭国工程师说得对。 我们中夏人才济济,怎么还总是要从国外进口呢? 走出东之公司大门,坐上桑塔纳,张思明才从震惊当中回过神来。 看着合同金额上的数字,他喜道:“兄弟,你跟他们说了什么?原本是八十万一分不降的,怎么你跟他们吵了一架,他们反而还降了十万?” 赵德彬一直沉默着,没有说话。 张思明立刻感觉到不对劲了,他拍着赵德彬的肩膀,关心道:“怎么了两台设备七十万搞定,省了十万,你还不高兴?” 赵德彬把头靠在椅背上,眼睛望着车顶,看上去有些低落。 “思明,你说,咱们为什么要买外国的东西?” “这还不简单,因为咱国内没有呗!就像咱们这两台机器,想买国产的都没有卖的,只能从岛国买。” “你说得对,是咱们没有。” 突然间,赵德彬把脸转向张思明,眼神当中似乎有些东西在不断变化。 他问道:“那要是咱们有呢?是不是就不用靠外国人了?” 张思明不知道赵德彬为什么这么问,但他看着赵德彬的样子,也认真地回答:“是啊,咱们有的话,自然要支持国货嘛!” “支持国货,”赵德彬喃喃地重复着:“支持国货……” 在他的心中,那个一直隐隐约约的念头,正在逐渐清晰起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