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科技致富手册_140.人才快到碗里来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40.人才快到碗里来 (第2/2页)

里这方面不行,那方面也不行,还迎…以及……反正……总之……”

    书记原本满面红光的老脸,被老刘这一把火直接成燎成了锅底色。

    在这样的场合,大家都知道领导只是嘴上,没有人会去当真。

    其实书记也知道所里做不到,就是讨个好彩头,过过嘴瘾就是了。

    刘肖明却连这种事都要较真,公然让领导下不来台,在科研所里不受领导待见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陈国志也是西电毕业的,跟刘肖明是一个研究室的,性格也是严谨较真,很爱学习,但不会来事。

    难道是西电盛产这种类型的人才?

    有饶地方就有江湖,科研所虽然是搞技术的地方,但得罪领导的人在哪里都不会太好过。

    就这样,刘肖明和陈国志师徒俩,在科研所里,就只能坐坐冷板凳了。

    今年过年回家,王江平也算是衣锦还乡,周围人都知道王江平到南方开软件公司去了,听好像还挺成功的。

    在聚会的时候,王江平知道了刘肖明和他徒弟的状况,立刻联想到了赵德彬的微波炉厂,这两位的专业多对口啊!

    于是,王江平盛情邀请刘肖明和陈国志前往浅川,加入赵德彬的公司。

    刘肖明也知道王江平去了浅川,他在计算机相关的报刊上也能看到德平科技的VK杀毒软件,收到王江平的邀请,他有些心动。

    虽然刘肖明早就产生了离开科研所的念头,但科研所毕竟是公家单位,算是铁饭碗,不是轻易就能舍弃的。

    当然,这饭碗铁归铁,里头盛的饭却越来越少,不仅少,还越来越不好吃。

    这是因为登州科研所的效益不太好,所里待遇也是逐年下降,偶尔还会出现发不出来工资的状况。

    当年赵德彬的平海电子科研所,也曾有这样的时候,不过那是97年之后的事了。

    这样看看,兴许要不了几年,登州电子科研所就会关门大吉。

    到那个时候,刘肖明和陈国志就要跟2000年的赵德彬一样,成为下岗职工了。

    王江平废了一番功夫,才打消了刘肖明和陈国志的后顾之忧,两人辞燎州科研所的工作,安顿好家里,正月一过,就跟着王江平到浅川来了。

    听完了刘肖明的经历,赵德彬只能一句造化弄人。

    当初,菌方把那些学习好的都挑走去大学当老师,而那些成绩一般的学生呢,就分配到了正府部门工作,像是科技部、邮电部之类。

    后面,刘肖明那些同学都发达了,老刘因为学习太好被选走,在大学的待遇却很一般,回到地方上后,则成了下岗职工预备役,时刻准备着下岗。

    对于刘肖明和陈国志的到来,赵德彬是非常欢迎的,他给了两个人很好的待遇,又让张思明安排好他们的住处。

    赵德彬的元亨电器公司下属的中孚微波炉厂,正是缺饶时候,管理层面其实就一个张思明顶着。

    原来在彩虹溜溜球一厂二厂当副厂长的老同学蒋椿冯帅,在两年多工厂管理的实践当中,成长迅速,其实也能算上是半个工厂的管理层。

    去年卖出溜溜球厂后,蒋椿和冯帅就从义屋撤了出来。

    赵德彬给两人放了大假,让他们过完正月,直接到浅川报到。

    现在算算时间,他俩估计也快来了。

    他们过来以后,也能帮上不少忙。

    技术方面,原来就只有赵德彬一个和王江平半个能发挥点作用,现在来了老刘和陈,也算是能缓解一下燃眉之急。

    人才啊人才,赵德彬现在缺的就是人才。

    等机器到位之后,赵德彬就准备去一趟金陵的电科14所,借调几个工程师过来。

    到那时,再把生产线一建,工人一招,中孚微波炉厂就可以开张了。

    文中老刘的经历是真的,不过是教书十多年。

    27岁五道口伙子和北理老教授也是真的。

    老刘的同学后来都发达了,成为部委领导、大学校长、央企\/国企高层的大有人在,而老刘在2000年左右下岗了……

    下岗了……

    下岗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