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为什么能卡我们脖子? (第2/2页)
一是因为人家的软件更好用、更稳定。 二是因为工程师一旦习惯了某种软件,就会一直用这种软件,很难再换其他软件。 试想,工程师们要用EdA软件去开发电路、芯片、系统,涉及到的都是上百万、上千万,甚至上亿的工程。 这种情况下,安全和稳定自然是第一位的。 要是突然换了一个新出的国产软件,就算这个软件比某国软件更先进,可没有经过市场和时间的检验,设计出来的东西有问题怎么办? 造成的损失谁承担? 不是大家不想支持国货,只是这个风险实在太大,谁都承受不起。 况且,国货EdA软件并没有比人家的更先进。 国际三巨头的EdA软件从八十年代就开始做,已经做了好几十年了,经验丰富,推出的软件都经过了时间和市场的检验,不仅是先进,更重要的是稳定。 不仅是EdA,外面的软件公司基本都是在94、95年开始进入中夏市场。 当时,人家已经是成熟的产品了,中夏的软件公司还不知道在哪呢,兴许连互联网都还没接上。 所以,中夏的很多重要的软件,像是cao作系统、EdA之类的,之前就没有发展起来。 中夏工程师、程序员一上手用的就是人家的软件,用了三四十年,突然有一,山姆叔叔不让用了,再想从头发展这些软件,可能吗? 别臣妾做不到了,就是皇上来了,他也做不到。
所以,不给我们GK机其实并没有那么严重,我们要是真的要想要光刻机,分分钟就能造一台出来。 毕竟,中夏科学家在尖端领域至少占了三分之一的岗位,全球所有顶尖项目和公司都有中夏饶身影。 可是,就算把GK机造出来又有什么用呢? 晶圆从哪来? 我们缺的是底层的整个产业链。 我们从根上生产不出能用的晶圆,就算把作为上层建筑的的GK机弄出来,也就是个贵点的摆设。 要是有山姆大叔真缺德到家,把EdA软件一禁,那才是真的坏菜了。 到时候,咱的工程师直接回到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连个电路板都画不出来,还谈什么造自己的芯片? 赵德彬是从未来回来的,深知根本问题在哪里。 有些事情是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就要做的事情,只是那时候家里太穷,哪里都缺钱,要发展,投资基础工业、研究底层技术需要大笔投资,是花钱的事,赚不到什么钱。 等到我们强盛了,有钱了,外面的人就来使坏了。 这时候再想去干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事,就有点晚了。 正是因为赵德彬了解这一切,他才有一种紧迫福 在他看来,距离外面软件公司大举进入中夏,只有四五年的时间。 他要在这四五年的时间里,抓紧开发出自己的cao作系统和重要软件,才能为国产软件挣得一线生机。 本章也是为什么赵德彬要穿越到86年的原因。 本书内核还是讲互联网的,按理94年才有互联网,像是鹅厂啥的都是98年才出现,真搞互联网,就算穿到2000年也不晚。 可是在我看来,2000年是太晚了,维软都进中国扎下根了,靠收购鹅厂猫厂,还想撼动维软,可能吗? 至于芯片相关的那些就更别提了。 本书的目标不仅是在国内这一亩三分地,还有外面更广阔的市场。 只是国内玩玩,收购这个收购那个赚点钱,这个格局有点了。 鹅、猫跟古戈维软这样式的比,那都不是一个量级的。 咱们想追赶、超越,那也得是有谱的追赶和超越。 有些事要在八十年代就干,主角干的就是这样的事。 ps: 起名真的很令人发愁。 我今突然想到了赵德彬的海外公司叫什么名字,就叫Umbrella保护伞公司。 没成立集团之前,先叫保护伞科技和保护伞投资,等成立集团就叫Umbrellacorporation保护伞集团。 毕竟《生化》要96年才出,这个世界才是90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