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色芬芳_童养夫四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童养夫四十 (第2/2页)

,方能行正,方可成佛。”

    龙王正为附近干旱百姓不断祈雨,而自己却无接到降雨法旨,为是否自作主张降雨而苦恼,听得禅师的话,顿有所悟。

    是夜,俎庄附近几个村庄的士绅百姓皆得一梦。梦中一龙腾在空中,云雾缭绕。那龙说道:“我乃青泥河龙王!尔等要解此地干旱,可到俎庄附近修道的法如禅师茅庵前凿井,必得涌泉。尔后,尔等可慕资在得井处修建寺院殿堂,供奉佛祖、龙神、可保一方风调雨顺,永远平安。”

    第二天,四乡士绅、百姓赶往法如所在茅庵,按龙王所指方位挖土凿井。凿到十多丈深时“轰隆”一声巨响,泉水翻滚、喷涌而出,不一会儿,泉水就涌出井口。匠人们赶快圈井、围池、修渠。井水流出汇集在池中,又流进渠里。四乡饮水得以解决,田地得以灌溉,避免了流离失所。

    旱情解决后,四乡信众捐资在法如茅庵处修建了寺院,殿堂中塑了佛祖和龙王的像进行供奉。因龙王有行云布雨之能,且指点四乡百姓凿井得泉,寺院又是按龙王的提示所建,所以,信众和法如合计之后,就把建成的寺院命名为“龙化寺”。

    从那以后,许昌一带果然年年风调雨顺!即使略有旱情,只要百姓前往龙化寺龙王殿祈雨,就必有甘霖降下。

    《龙华寺兴建年代说》

    《许昌县志》记载:“龙化寺,位于城北七华里。明朝嘉靖年间,原籍余李村的总兵余大人,有一次回归故里,晓知龙王甘泉造福人民,保佑一方。欲举善事感谢神灵。召集俎庄、王庄、郭楼、陈庄和余李五村乡绅、寨首进行商议,出资捐款重修寺庙。并倡议成立庙会。群众捐款、购地,结集工匠,破土动工。沿用庄院厅堂式布局,以古槐、八角琉璃井为中心,向后延伸。占地40余亩。历时八个月竣工落成。恰值二月二吉日,召开开光大法会以示庆祝。”

    《千年古槐》

    大门外的一棵古槐树,树干空洞,有雷击的痕迹。向东北一枝,枝叶茂盛。根部并生一棵枸树。很像一位历尽沧桑的老者,拉着年轻人在述说千年古刹的古往今来。据说这棵槐树是许昌地区最古老的国槐,.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在上世纪60年代,因一直没人维护,这棵古树的身体中部早已枯干。不知哪儿来的一场大火,把它的胸部烧了个大窟窿。着火的时候,火苗乱窜,消防车忙碌了好长时间才把它灭掉。随后,就在着火的地方,奇迹般地长出了一棵构树。它长得飞快,现在已经成为大树了。这就构成了一个奇观--老槐树中长出一棵构树--树中树。树上挂有一个标牌,看来是受那个部门保护了。

    关于这棵老槐树,还有一个美妙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不甘寂寞的老槐树化做了一位教书先生,来到山西的一个小村庄收徒教书。老先生的书教得非常好,方圆几百里地的读书人都来拜他为师。凡是经他调教过的学生,不是考上进士,就是中了举人。老先生从没有告诉人他家住哪里。三年过后,老先生去世了。去世前,他只是告诉身边的学生,以后想我了,就到许昌城北10里地一个叫俎庄的地方找我就行了。安排了后事,他的学生就来到了这个地方。不论怎么问,也问不出有人在外地教过书。后来,这几个人就来到了老槐树下歇息。当地人告诉他们,这棵老槐树已经死了三年了,前不久忽然又活了。几个外地人一算,时间恰好与自己的老师在山西的时间吻合。他们恍然大悟,自己的老师原来是这棵老槐树变的。他们赶紧磕头下拜,连声向老师问安。这件事情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扬开来。以后凡是想考进士问功名的读书人都纷纷前来朝拜这棵老槐树。”许昌市北行七华里有一座著名的佛教寺院:龙化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