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光热(节选)执着 (第3/3页)
一个是最重要的就是这杏花村酒是52度的。过去我们喝的红星和牛栏山酒都是38度的。”
老常说:“对,你分析的对,我得记下来。这就是生活素材啊。”他要找手机记,可身体打晃,天成劝他回家再说吧。 老常来到家门口,示意天成撒了搀扶他胳膊的手,然后,敲门,他老婆看天成在老常身后,就变了笑模样,热情的让天成进屋。 老常老婆去给他们沏茶,他俩来到老常书房坐下聊天。 老常和天成聊着天,忽然,起身,把写字台笔本拿过来记笔记。天成看他记的就是刚才来时路上说的话。天成心说,他没喝多酒,心里清楚着呢。 老常把自己的落地式大书柜门打开,高大的书柜里满满当当都装满了笔记本,都是天成曾经用过的笔记本。他还用白宣纸条写字,一条条的夹在成摞的本子里。 天成捋着条子看:“小学的笔记本、作文本”;“中学的笔记本、作文、作品”;“高中的笔记本、作文、作品”;“部队的笔记本、作品、发表的报刊”;“工厂的笔记本、作品、发表的报刊”;“上夜大的笔记本、作品、发表的报刊”“报社的笔记本、采访本、作品、报贴、发表的报刊、参与编辑的书籍、获奖证书”。 天成惊住了。站在那里。喃喃的说:“一五、一十、一十五、二十、二十五、三十......。” 老常打断天成:“一共九千六百六十六本。” 天成吃惊的说:“这么多!还是个吉利数!好啊!” 老常磕磕绊绊的说:“这没什么,就如同退休的人修路,今天一百米,明天二百米,日积月累,一条路就修成了。你就会感到神奇了。” “这不就是愚公移山的精神吗!”天成说。 老常说:“对,就是愚公移山的精神!我最近要做的,就是要把这些本子和东西整理成册,出三本书:《文摘集》、《思录集》、《创作集》。” 天成说:“好啊,我帮你一起做。” 老常说:“我就不信不成!”天成笑了。他们笑了。老常的老婆感到莫名其妙,也附和着笑了。 他们说干就干。每天锻炼吃完早餐,天成就去老常家,整理材料。 一般都是,老常找,天成录。 老常阅读笔记本,找”文摘”就录文摘,找“思录”就录思录,找“见闻”就录见闻。天成坐在写字台前,按照他们研究制定好的方案: 第一步录入,就是老常看本子上的内容,看到什么录什么,就是辛苦了天成,制作了五、六个文件夹,来回的关开录入。 第二步由他们一起审阅,校对,按时间顺序排序,分不同的阶段。 第三步按内容归类,如,学习,工作,生活大类,在细分文学,艺术,理论,哲学,知识,实践。 第四步就是对整理出来的见闻,随时就编发出去了。 他们越做越有兴趣,老常想,怎么当时就看到了这个名人讲的话。现在看还是觉得人家讲的就是精辟深刻。天成也有同感,他们就经常分享读后感。讲到精彩部分,老常就叫停,噼噼啪啪的在电脑键盘上敲打读后感。 还有对见闻,他们也分门别类处理,有的打出来就给了相应的网站,报刊或者栏目,有的就暂时搁置,没过几天,老常就拿出了新作品,要么是诗或散文,杂文,小说,故事,剧本作品和天成分享,然后发表和大家分享。 在这个过程中,天成和老常分享说,胜过读十年书。老常总是谦虚的说,我的那些都是些老东西了,缺乏新意。 天成抢白他说,所以,你就加工编辑成篇了。老常笑着点头说是。 天成也时常带些回忆录让老常分享,然后发表了。 令他们兴奋的是,老常对见闻有了新用场了,他说,他要按上学,参军,工作,应聘,提干,宣传,党务的顺序排序和润色,写出自传体小说《耕耘》。 还让他们兴奋的事,“读者文摘”刊物要开辟专栏连载他们的文摘集。 在这个过程中,老常和天成忙的不亦乐乎。用他们的话来说,退休就是第二春了。 老常老婆看他们干正事,就负担起了他们的喝水吃饭,吃水果。忙起来的时候,也上手整理材料,打字录入。 这里俨然是工作室了。老常题字“老几位的梦”工作室。挂在了东墙中央,着实引人注目。 天成对着老常的老婆,挑起大拇指说:“老哥,名副其实的大作家啊。” 老常老婆有些奇怪的问天成:“你倆谁大啊?” 老常指着天成,老婆感到纳闷。 天成有些激动说:“我大可徒有虚名。我这是尊称他啊。他一句话一爱好,坚持做了大半辈子。了不起,大作家!我们都该学习他啊。” 老常老婆撇嘴嘴说:“他算什么作家啊。就是爱写罢了。” 老常老婆然后转向老常斜着眼问:“你是作家吗?” 老常意味深长说:“是也不是,不是也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