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陌上人如玉 (第2/2页)
拜唐姬为母。 何太后方才心定。 她回身去找她和李白之子刘辩(字:兴汉)。 此前,李白思虑不周,给他和何太后之子取名刘辩,字:兴汉! 他想着刘兴汉长到八九岁,刘辩届时若死,刘兴汉也可以冒充刘辩为帝。 因为刘兴汉长相俊秀,个子亦高,不似刘辩那么懦弱。 但是,现在刘辩就死了。 这个刘兴汉才两岁,冒充十九岁的刘辩,可不行。 ~~ 何太后也是工于心计之人。 所以,她以前能在宫斗中胜出。 她为了继续掌权,此时也服软。 她牵手刘兴汉过来,又教刘兴汉伏地拜唐姬为母。 李白请唐姬给刘兴汉赐名,并说可以不改字。 唐姬知他和何太后早有预谋,便给刘兴汉赐名为刘正。 她说希望刘正将来堂堂正正,善待天下百姓,不玩阴谋诡计。 ~~ 何太后知其讥讽自己和李白,又满脸怒容。 但是,李白对她摆摆手,示意她别乱动,别乱说话。 唐姬遂抱起刘正去拜祭刘辩。 李白低声对何太后说:“陛下,一切听微臣的。” 何太后强忍着怒火。 若不是李白在,她可能会传羽林卫进来,即刻杀了唐姬。 ~~ 李白转身,叫来羽林卫,传荀彧、许禇、戏志才等诸文武入宫来见。 然后,他又去找唐姬,并跪于刘辩灵枢前,跪于唐姬帝侧。 他侧身提醒唐姬,待会,朝中文武群臣来到,请殿下宣布帝夢及刘正登基为帝之事。 小刘正才两岁,什么也不懂,好控制。 何太后是要保她荣华富贵和权势,不管小刘正与汉室刘氏有没有血缘关系,一定是要确保小刘正登基为帝的。
而且,这是她和李白的亲骨rou。 她对李白是真感情。 此举风险极大。 ~~ 不过,唐姬也知道,自己若有半点不慎,便真会给刘辩陪葬,家人及九族也会被全灭。 反正李白有承诺,自己可以随时回朝临朝称制,垂帘听政。 李白也必会让小刘正隔三差五来拜她。 有个儿子当皇帝,也好!哦,真好! 唐姬跪在刘辩灵柩前,反而想通了很多事情,便点头同意,也明确表态。 ~~ 不一会,荀彧、许禇、戏志才等诸文武数十人来到。 这也是荀彧、戏志才等文武首次入宫,见状甚是惊骇。 其他文武,大都是荀彧投奔李白后,通过荀彧和蔡邕、赵云招考进来的。 但刘辩之死,乃是李白离京去长安之后,荀彧、戏志才等人也不好胡乱猜测。 其余文武,则是没有资格乱说话,只能乖乖的跪在刘辩的灵柩前,给刘辩磕头。 许禇也带来了医官,让医官即时开棺验尸给荀彧等文武看。 因为冰块敷尸,刘辩遗体尚未发臭。 如此,荀彧等人无语,遂问李白如何处置。 ~~ 李白心里暗暗感激许禇谋事周全。 他面对荀彧质问,便说先帝驾崩,乃意料之外。 此前因董贼专权,后因自己及众文武着急匡扶雒阳小朝廷,忙碌于诸多繁事及军旅、纵横捭阖之中。 因此,事先也无建墓,建议将先帝暂葬于北邙山,并征屯田民启动建墓之事。 他又说,凡参加建墓之民,不作征调,派发粮食,避免引起民愤。 荀彧、戏志才及诸文武频频点头,皆赞李白策略好,待民如子,乃我朝经世之才。 唐姬表态可以! 她并表态自己亲自去守墓且监督建墓之事。 她说:“我儿登基为帝,自有其祖母临朝制称。” ~~ 荀彧极忠于汉家天下,急急跪劝唐姬。 他说先帝仅有殿下一人为妃。 先帝虽走,但殿下不可不理朝政。 历朝历代以来,若因皇帝年幼,皆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天下方为不乱。 否则,恐怕长安伪帝刘协以及叛贼李傕和郭汜等闻讯,会来犯我京都雒阳,谋夺帝位。 ~~ 戏志才急也跪劝唐姬,并说许仲康将军对我汉家天下忠心耿耿,建陵墓之事,可交与许将军负责。其 余文武也纷纷下跪于唐姬面前,并纷纷进言,力劝唐姬留在后宫。 如此,唐姬心受安慰,避免了情绪过分波动。 她人生也是首次感觉到了威风和权势的魅力。 以前,她没丁点权势,所以才想为刘辩守墓去。 但是,她现在感受到了权势的魅力。 她的心思有些不同了。 ~~ 李白遂命荀彧拟诏,公告天下,并让荀彧领众文武马上扶小刘正登基为帝。 这件事,由荀彧来办较妥。 李白又令许禇即刻派人找诸多裁缝来给小陛下做新龙袍,快!!! 他令戏志才为先帝布设灵堂,并让荀彧又拟些诰书交与羽林卫出去张贴。 其余文武协助荀彧和戏志才。 让他们都忙起来。 大家忙起来,就不会多思多想。 ~~ 李白又建议何太后和唐姬,代小陛下宣布年号为建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