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窃国大盗 (第2/2页)
随后,李白继续北巡,进入幽州,接见枣祗、田豫、阎柔等文武,也严提前言,训示边关诸文武。 如此,雒阳朝廷辖区内,纷纷抓紧落实建安之治,接纳大量流民,壮大各州郡县力量。 年底,李白北巡结束,回到雒阳。 众文武集聚相府,纷纷进劝李白,出兵长安,收复长安,迎回刘协及诸文武。 李白含笑说:“曹孟德与吕奉先开战在即,所以,本相决定,先伐袁绍。 至于征伐长安之事,此话,请戏公作答。” 众文武一怔,戏志才已经捋须答话。 他说:“若迎回皇子协,当今雒阳陛下如何安置? 是以雒阳陛下为陛下?还是以皇子协为陛下? 众文武回朝,我等又如何安置?” 大多数文武陷入沉思,感觉戏志才言之有理。 荀彧极忠汉室,遂反驳说:“但长安伪帝刘协乃汉室宗亲,皇室正统血脉,不可不迎,我等岂忍心李傕、郭氾害之? 中兴汉室,非我等努力便可,也非一朝之功,须形成合力。” 郭嘉遂说:“李傕、郭汜虽乱,却不会加害长安伪帝。任其乱,反而可以尽快平息其之乱。” 众文武一怔。 郭嘉便讲一故事:“战国策·燕策二此书有个故事:战国时候,秦国强大,企图并吞各国,独霸天下。 就在此时,燕赵两国发生摩擦,赵惠王准备出兵攻打燕国。 雒阳名士苏代特地赶往赵国,劝说惠王,并给惠王讲了一件事: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rou,蚌合而拊其喙。 鹬骂: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反骂: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此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苏代讲完故事,又劝惠王:若赵攻燕,双方相持不下,实力大量消耗。秦国就会像那渔翁那样,坐收其利。
望大王慎重考虑伐燕之事。赵惠王认为苏代言之有理,遂停止此次军事行动。” 戏志才遂接口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李傕为鹬,郭氾为蚌,我等乃是渔翁。” 哈哈哈哈! 众文武大笑起来。 荀彧脸红耳赤,做声不得,也不得不服。 荀攸为解荀彧之困,遂问李白:“丞相如何获悉将即而至的曹吕之争? 我等攻袁本初,会否过急过激?建安之治,刚刚开始,成效尚不明显。可否推迟伐袁?” 李白含笑说:“自有斥候来报,吕布正在秘密举事攻曹。” 他自然不会说自己是从后世穿越而来的。 戏志才不愧为谋略大师,顺势而为,又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曹cao为鹬,吕布为蚌,我等乃是渔翁。可举事!” 哈哈哈哈! 众文武又都大笑起来。 荀攸却泼冷水:“可本初势大,又是各大士族之首。” 郭嘉反驳说:“在下有十胜十败论,可解公达之困。 我等伐袁,一是道胜:袁绍作为世族阀首,礼繁而乱,为其形式所羁;而丞相体任自然,因时因事而制宜,道高一筹。 二是义胜:丞相奉顺以率天下应潮流,合乎道义。 三是治胜:当今天下大乱,乃政失于宽,袁绍以宽济宽,所以无以御下;丞相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宽猛相济,建安之治,切合时要。 四是度胜:袁绍外宽内忌,任人唯亲;丞相则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气度胸襟远胜袁绍。 五是谋胜:袁绍临事无策,优柔寡断;丞相机警果敢,应变无穷。 六是德胜:袁绍沽名钓誉,喜受吹捧,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丞相以诚待士,不为虚美,讲究实用,刑赏必诺,与有功者无所吝,忠正而有远见且务实士人皆愿为用。 七是仁胜:袁绍怀妇人之仁,却又虑所不及。丞相则是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恩德施乎四海。 八是明胜:袁绍惑于谗言,而丞相则明辨是非,御下以道,浸润不行。 九是文胜:袁绍是非不分,丞相进之以礼,正之以法,且预言神准。 十是武胜:袁绍用兵好为虚势,不知兵要;丞相则用兵如神,士有所恃,敌闻而畏。” “好策略!” “奉孝若无功,达人则无迹。” “奉孝运筹如范蠡,决策似陈平。” “奉孝豪杰,冠群英也!” 众文武闻言,纷纷盛赞郭嘉,皆同意李白出兵伐袁。 郭嘉也谦虚地说:“戏公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在下入朝,全赖戏公指点,方有进步。” 他说罢,侧身过来,躬身向戏志才作揖,以表感恩之心。 戏志才起身还礼说:“奉孝不必客气,吾与奉孝,虽一老一少,但相交甚深,相得益彰。” 李白方才起身说:“诸公皆为我左膀右臂,汉室中兴之柱石。 好,方略已定,请子龙将军做好伐袁方案,务须滴水不漏,小心应对。 文远将军也可择机找吕布麾下猛将谈心,促其麾下文武来投。 诸公积极协助,伐袁功巨,有劳诸公,备足钱粮军械,做好教化百姓之事。” “诺!”荀彧、戏志才、赵云、张辽等诸文武出列,躬身应令而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