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44.混水摸鱼 (第1/2页)
尹楷等袁将均败于徐晃等诸将之手。 袁尚见状,急弃战赵云,其余诸将见袁尚走,亦不敢再战赵云,遂率残部而退。 ~~ 赵云率部紧追不舍。 李白不再到沙场督战,便是将北伐袁绍之举,完全交给赵云。 赵云亦感压力加重。 因为现在是平袁绍最好的机会,一旦曹cao击垮吕布,必定会与袁绍联手。 于是,赵云抓住时机,虽累而不弃,领头疾追袁军残部。 ~~ 张辽、张泰率部杀入城中,穿城而过,会合赵云,也率部紧追不舍。 赵云北伐大军,勇将甚多,杀伤力极强。 袁军无悍将可挡,一路逃,一路投降。 赵云令张泰率部负责收纳降兵降将,整编降兵降将。 ~~ 袁军残部,苦不堪言。 不时有人离队逃命,不再追随袁绍。 袁军原十七八万之众,经此一役,或死或逃或散,仅剩下不到十万之众相随了。 逃跑途中,沮授只好向袁尚献计,可率部退往平原国,与袁谭合兵一处,以图后事。 毕竟,平原国是袁谭地盘,有钱有粮有兵,地盘稳固。 而且,因为战线拉长,以赵云智勇及谨慎,暂不敢过清河界。 袁尚同意,遂率部退往平原国。 ~~ 赵云与诸将率部一路追击,直追至清河界,方才罢兵。 其部也累。 此战,连续多日。 赵云率部北伐,一路收复黎阳以北、清河以南、馆陶以西、武安以东大片区域。 此区域内,很多官吏、兵马不战而降,或是不战而逃。 赵云让张辽率部收编降军。 其部大军,主要是追击袁军。 ~~ 赵云的照夜玉狮子,飞奔极快。 所以,赵云经常的单人匹马,杀入袁军之中。 他手中的亮银枪,如梨花端雪,似狂风摆柳,若恶虎扑鹿,杀得袁军心裂胆寒,袁军溃部无人敢回头。 袁军偶尔诸将联手出战赵云,但是赵云率部又追击上来,袁军诸将只有送命。 沿途时有交锋,但袁军终是不敌,只能沿北溃逃。 历经此战,赵云声望更隆,名震天下! ~~ 赵云率部暂时屯兵于灵县。 他派张辽领赵庶,率步骑兵三万,再往西扫荡,彻底肃清境内匪患。 此时,荀彧、程昱也率部赶到,恰遇魏延和黄忠来投。 赵云及诸将大喜,出辕门相迎。 程昱以雷厉风行见著于世,而荀彧则是常代李白,主持朝政。 两人威望极高。 ~~ 魏延、黄忠见证了赵云少年英雄,均是拜服于地。 他们也感觉来投雒阳朝廷,绝对正确。 ~~ 虽然是初次见面,但李白早有密使来报。 故赵云亦知黄忠和魏延之智勇,不敢怠慢,甚是礼敬。 而赵云亦是饱读诗书之人,长相气质较为儒雅。 他平素一举一动,与他在沙场上的勇悍完全不同。 ~~ 黄忠表示,自己寸功未立,请赵云派他领兵北伐,剑指平原。 魏延也向赵云请兵,愿意率部替赵云收复其故乡常山国。 二将皆表示可立军令状。 赵云很感动,但也说二位将军堪堪来到,十分劳顿,请稍作歇息,待朝廷使者荀彧宣诏后,再商议,再定夺。 黄忠见赵云如此稳重,便闪身一边。 魏延见赵云年轻却成熟,也不敢再吭声。 ~~ 众将集结于赵云中军大帐内。 荀彧来到,宣布诏令,将清河以南、黎阳以北、灵县和馆陶以西、武安及以东区域,合并为新邯郸郡,纳入雒阳朝廷新冀州版图。 新邯郸治所仍为邯郸城。 诏命新冀州刺史程昱暂兼邯郸郡太守。 诏命张郃为新邯郸郡兵马左都督,成廉为新邯郸郡兵马右都督。 着程昱、张郃、成廉即刻完善吏治,实施屯田制,推行“建安之治”各项举措,尽快安抚民心,稳定新邯郸郡区域。 诏命徐晃为水师左都督、魏越为水师右都督,在新邯郸郡境内大湖泊训练水师,随时听候征东将军赵云调遣。 诏命黄忠为禆将军,魏延为中郎将,暂在赵云帐下听命。 其他众将士,皆晋升一级。 阵亡将士,家眷获分田地一百亩。 负伤将士,皆晋升两级。 十分公平,将士激动,誓死效忠。 众将士激动散去。 荀彧却未走,并留下张泰、典韦。 ~~ 赵云、戏志才知道李白肯定有密诏来,遂吩咐亲兵,加强警戒,如有人来见,须先通报。 荀彧落座,说起缘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