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士族复仇 (第2/2页)
完全病好,浑身有劲。 于是,他便带些兵卒,到山里打猎。 就算率部出征了,他得试试自己的身体到底如何。 他的马跑得很快,随行士兵都被远远抛下。 但驰骋在前面的孙策碰到三个人。 这三人正是被孙策所杀的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 他们是来伏击孙策的,也是为许贡报仇的。 ~~ 孙策迎面碰上这三人,便奇怪地问:“尔等何人?” 那三人回答说:“吾等乃是韩当的士兵,在这里射鹿。” 孙策机警地说:“韩当的士兵,吾全部认识,但从没见过尔等。” 他说完,便向其中一人射箭。 那人应声而倒,中箭身亡。 余下二人当即弯弓搭箭,向孙策射击。 在对射之中,孙策面颊中箭。 这时,后面的扈从骑兵找到孙策,握矛策马,将刺客全部杀死。 士兵抬着负伤的孙策回归军营。 但孙策的伤重,已经无法医治。 因为刺客之箭,箭头涂毒。 而孙策乃是面颊中箭。 ~~ 孙策知不久于人世,就请来张昭等人,临终托孤。 其遗言是,一方面是让张昭等人好好照顾其弟弟。 另一方面,孙策也定调:以后隔江观虎斗,别轻易介入任何争端。 孙策有三个一母所生的弟弟。 让谁继承江东之主之位,曾是一个悬念。 很多人以为会是其三弟孙翊。 因为孙翊也是一员猛将。 ~~ 但是孙策喊来了其二弟孙权,并说:“两阵之间,横行争衡天下,弟不如兄也。但一心办事,守住江东基业,兄不如弟也!” 孙策说完而去世,时年仅二十六岁。
~~ 孙权,字仲谋,孙坚的第二个儿子。 孙策行军打仗,常把孙权带在身边。 孙权十五岁举孝廉,做了阳羡县县令。 在谋篇布局上,孙策是很有战略眼光的。 他在江东与各大士族不和,所以,便让其弟弟早早就成为顶级士族。 孙策很清楚自己满手血污,是洗不干净的。 和江东各大士族也是没法和解的。 但是,他让其弟孙权清清白白上路。 那么将来,孙权和江东各大士族还是可以合作的。 孙策也为孙权安排好了最合适的辅佐。 此人便是张昭。 孙策还对张昭说如仲谋难挑重担,汝可代之。 ~~ 张昭,彭城人,出身很好,学问很好。 其年少时便好学,擅长隶书,随白侯子安学习,与琅琊人赵昱、东海人王朗一道闻名又互为友好。成年后,他曾被举荐为孝廉,但他推辞没有接受,而是与王朗一起讨论以往君王避讳之事。 徐州才士陈琳等对他颇为称赏。 此前,徐州刺史陶谦慕名察举他为茂才,遭到拒绝。 陶谦认为张昭轻视他,因此将其监禁。 经赵昱援救,张昭才被释放。 但陶谦病逝后,张昭还是为他写了悼文。 可见张昭此人,还是很大度的。 后来,张昭逃到江南,受到割据江南的孙策的重用。 他与其余三位江北文士张纮、秦松、陈瑞等均为孙策谋士。 四人中,张昭的地位最为突出,官拜长史、抚军中郎将。 当然,这些官职,乃是孙策自封的,并无朝廷同意。 孙策对张昭极为礼遇,曾同他一道登堂拜见张昭的母亲。 江东领地上几乎所有重要的事务都由张昭经手。 所以,他深受北方士大夫的敬重,在往来书信中多有称赞张昭。 张昭的到来,对于孙氏在江东的形象,作用是很大的。 ~~ 孙策敢在临终遗言如此,乃是其心里清楚,张昭并不控制军队,对孙权构不成威胁。 另外,张昭作为孙家和江东士族以及北方流寓之士沟通的桥梁,又确实不可或缺。 ~~ 张昭是孙策的长史,在江东官吏之中,有巨大权威。 他迅速给各地下发文,要求各地郡守县令不要来给孙策奔丧,而要原地留守,严加戒备。 孙策堂兄叫孙嵩,手握重兵,原本想借机夺权的。 但他见到附近的县城早已严阵以待,就放弃了计划。 ~~ 虽然周瑜是孙策从小到大之好友,但孙策临终托孤的重臣里,竟然没有周瑜的名字。 这就成了孙策的一个谜。 当然,此时周瑜是奉孙策之命,讨伐曲阿。 但周瑜闻孙策死讯,仍是第一时间带着军队回来奔丧。 当时周瑜是江夏本守兼中护军。 周瑜之江夏太守之职,乃是候任。 因为此时江夏还在刘表的麾下。 而中护军这个职务是最有震慑力的。 孙策让周瑜任中护军,应该是早早准备好了,万一自己有何意外,周瑜这个最好的兄弟,可以帮自己稳住全军。 周瑜回来,孙权的地位,就谁也无法撼动了。 最重要的是,周瑜为孙权留住了世间一大才:鲁肃!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