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河随想_12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23 (第2/2页)

/br>
    不忙,中午哥俩喝几盅。”

    “唉!

    好不容易捱到周末,想好好休息上一半天。”

    “那我走了。”

    “路上慢点。”

    许智超的话让柳小帆想了很多。

    前几年,企业转制,很多初中、高中都没毕业的工人、售货员,通过种种渠道涌入了学校。

    说得不客气些,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全,便登上了讲台。

    好的不学,却偏偏学会了补课。

    课堂上连书都教不了的人,课后竟然办起了补习班!

    不过是些南郭先生,往自己兜多混几张钞票罢了。

    这些年,一些考了二、三百分的职校生,借助招聘的东风,也成为了教师。

    这些人在学校时就不是什么好学生,他们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

    天才晓得!

    一些重点院校的师范生,一来不屑于来这鸟不拉屎的地方;

    二来面试时的天价,早把他们吓跑了。

    笔试还算公平,偏偏搞出个什么面试!

    面试什么,鬼才知道!

    如果这些人成了教育的中坚力量,教育的前途不知会变成什么模样!

    现在,却一窝蜂搞什么补课。

    自己与妻子这么多年从未补过课,课堂教学足矣。

    如果课上搞成夹生饭,课下费再大的工夫,也于事无补。

    这就叫课上不讲,课后乱讲。

    当面不讲,背后乱讲。

    如果课后学些新东西,比如绘画了、雕塑了、乐器了,击剑了,尚可。

    如果是把课上形成的夹生饭,放到课后继续去煮,煮出的只可能是稀粥或稠粥,绝不可能成为美味佳肴。

    重点大学的师范生即便来上一个、两个,过上一年半载,人家便拍拍翅膀飞走了。

    自己和妻子之所以还没走,是因为双方父母都在县城生活,照顾起来方便。

    这样的小学教育堪忧,中学教育更堪忧。

    为了孩子的未来,看来也该挪挪地方了。

    再说这收入,学校发的各类补贴与省城的压根儿就没法比。

    县城的花销虽比省城的省上不少,可县城基础设施不完善,条件差,这也是谁都知道的事情。

    想到这些,意兴阑珊,便向家走去。

    回到家,妻子已经洗完了衣服,正在做午饭。

    见他悠然地踱了方步归来,便揶揄道:“柳大官人在外边消遣得可还尽兴?”

    柳小帆无言以对,只得哂然一笑。

    诚然,妻子活得更累。

    妻子在学校跟自己一样忙碌,回家还要收拾屋子、洗衣服、做饭,周末还要抽出时间辅导孩子学习。

    人家干得活儿多,自己受些揶揄,又有什么可说的呢?

    许智超自从被买断工龄之后,上街开了家电焊铺。

    活儿不是很多,但也不少。

    但凡是焊接的活儿,他都接。

    像焊大门,焊铁马槽,焊铁炉,焊护窗,焊菜栏,他都做,收入还算可观。

    几年下来,便买了店铺。

    印证了父亲的那句话,“家有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虽然每天滚个一身黑,两手就像松树皮,但挣钱才是硬道理。

    妻子开的麻辣烫也升级成了肥牛火锅店,虽不能说日进斗金,但也能挣个好工资。

    孩子一天天大起来之后,许智超夫妇分外注重孩子的学习。

    但凡老师号召补课了,培训了,他们有呼必应。

    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像同学钟澜、乌兰、邸洛蒙、王一平一样。

    去京城,去省城,不要像自己,憋屈在这小地方。

    他们的认识还达不到柳小帆的深度,只是觉得花了钱,孩子便能去学习。

    学习总比不学习强,仅此而已。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