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卷江山:简述西晋末诸侯的势力分布 (第4/5页)
这部《伤寒杂病论》被阿拉伯人翻译后带到欧洲,治疗好了黑死病,拯救了整个欧洲,用西方著名学者李约瑟的话就是:他是一个拯救欧洲命运的人! 由此可见,东汉末期的瘟疫就是鼠疫,这就是导致人口大量锐减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到了西晋末,这种瘟疫再次大量出现,因为各族胡人和中原晋人的战争又开始了! 频繁和持续的战争,让鼠疫变得更加的猖獗! 史记:公元311年,匈奴汉国的始安王刘曜,河内王刘粲带兵攻下了长安,紧接着关西就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和瘟疫,满野尸骨,活下来的官吏和百姓,一百个人只能存活下来一两个人! 鼠疫的可怕可见一斑! 大家看西方著名学者的一句话就胜过我的千言万语,但为什么我还要说,因为我觉得这个知识应该得到普及,因为我们忽视的历史和真相太多了! 最后,西晋的时候有没有人可以对付鼠疫呢?有!他就是葛洪!葛仙人!关于他,我以后也会说起! 四.西晋末,公元306年到311年各势力分布 北方: 拓跋鲜卑: 拓跋猗卢(公元年--公元316年),代国第二十二任皇帝。公元295年--公元316年在位。谥号“穆皇帝”,也称为“穆帝”或“代穆帝”。他是文皇帝拓跋沙漠汗之子。 他的势力范围大约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到山西大同一带。 值得注意的,此时的拓跋氏手中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他就是木骨闾(鲜卑语),但是这里出现了分支,也是我比较信服的,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个名字念成蒙语的“蒙古里”,这个人的头也是有特点的,秃顶,但是眉毛以下是有头发的,可见是修剪过的,而不是真的秃顶,是不是有点早期蒙古人的特点? 据土默特学者荣祥考证(荣氏未刊稿《蒙古族源浅探提纲》。):拓拔掠骑从蒙古部(蒙古部,即没歌部在阴山一带,与拓拔为邻。),而这个小木同志在拓跋力微时代就是奴隶,到了拓跋猗卢掌权的时代,犯了法,逃跑了,然后逃到了纥突邻部,也就是漠北(指瀚海沙漠群的北部,也就是狭义的塞北之北,包括外蒙古跟贝加尔湖,在历史上是匈奴,突厥,蒙古人的活动中心,是北方游牧民族向中原汉族发动侵略的根据地),然后到他的儿子车鹿会的时候,拥有了自己的部众,自称柔然。
那么为什么我要花那么多精力说这个人呢?因为他后来投靠的这个纥突邻部是宇文鲜卑的一支,也就是说公元306年~311年的时候,宇文部还离我们很遥远。 慕容鲜卑:慕容廆(269年―333年),字奕落瑰,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人,鲜卑族,慕容部首领慕容涉归之子,前燕建立者慕容皝之父,吐谷浑第一代首领慕容吐谷浑是其庶兄。 至于慕容吐谷浑,他离开慕容部后,就消失了许久,然后再出现的时候就抛弃了慕容这个名字,直接使用吐谷浑作为自己部族的称号,西迁至枹罕(今今甘肃临夏县附近地区),而吐谷浑是怎么迁移的,我会在我的小说《五胡明月》中提起。 势力范围大致在辽东。 段氏鲜卑:段部鲜卑发源于辽西走廊一带,其始祖为段日陆眷,原位乌桓大人的家奴,因饥荒,在辽西郡附近乞食,招诱亡叛,逐步强盛。八王之乱爆发后,段部跟随西晋幽州刺史王浚南下中原,攻克邺城,抢掠甚多。段部首领段务目尘因此被西晋封为辽西公,领有辽西郡。但鲜卑兵因惧怕王浚军令,将劫掠来的八千汉族女子沉溺在易水河里,令人发指。史书评价曰:“黔庶荼毒,自此始也”。 势力范围,辽西和少部分的辽东地区 王浚(252年-314年),字彭祖,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西晋时期将领,王沈之子。长驻北方疆土并与北方边族交往频繁。但永嘉之乱后生不臣之心,亦与段部鲜卑交恶,最终被石勒所败。 他是当时北方晋人中最大的势力,跟西晋的王衍是同宗,但属于晋阳王氏,王衍是琅琊王氏,势力范围在辽东,辽西和河北一带。 刘琨(271年-318年),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县)人,西晋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军事家。年轻时曾为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后累迁至任并州刺史。永嘉之乱后,刘琨据守晋阳近十年,抵御前赵。315年,刘琨为司空,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但不久败于石勒,投奔辽东,依附段部鲜卑。318年,刘琨被鲜卑首领段匹磾杀害。 闻鸡起舞中,除了祖狄还有刘琨。势力范围在山西一带。 上白乞活军李恽上白在哪里?就是威县,在河北省南部。汉为广宗县,隋改宗城县。元为威州,明改威县。威县属河北省邢台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华北平原南部,属冀南低平原区,也是史学界公认的义和团运动的发源地,现有义和拳议事厅遗址 《晋书》当中。西晋建兴元年(公元313年),羯人石勒败杀青州刺史李恽与上白城,还要于此坑杀所有降兵,这就是《晋书·石勒记载》中记载的石勒“攻乞活李恽与上白,斩之,将坑其降卒”,那么为什么我要在这里用那么多词汇说李恽呢?这是因为公元311年的时候,他还没有在上白,他正和右卫将军何伦一起护送东海王世子司马毗,这期间发生了什么呢?请大家事后参考我的《五胡明月》 中原的势力 司马越(?-311年),字元超,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司马懿四弟司马馗之孙,高密王司马泰长子。司马越被封为东海王,参与八王之乱,成为最终胜利者。311年,司马越病死于项城(今河南项城),标志着八王之乱终结。 晋怀帝司马炽(284年-313年),字丰度,西晋第三代皇帝,公元307-311年在位。为司马炎的第二十五子。初封豫章王,惠帝在位期间,被立为皇太弟。司马越毒死惠帝后,司马炽被扶植为帝,改年号为“永嘉”。在此期间,五胡开始建立独立的政权,但是晋朝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日渐严重。311年正月,晋怀帝密诏荀晞讨司马越,三月发布诏书讨伐,司马越于同月病死,众共推王衍为元帅。四月王衍与石勒战于宁平城,晋军全军覆没。六月,匈奴刘聪的军队攻入洛阳,晋怀帝在逃往长安途中被俘。313年,晋怀帝被刘聪用毒酒毒杀,享年30岁。 宁平城,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苦县大屠杀 311年初的时候他还活得不错。 荀晞在仓垣(在河南开封县西北)拥戴了已故太子司马诠的弟弟司马端,设置行台。不久就迁移到了蒙城(蒙城县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处淮北平原中部,隶属亳州市)屯驻 势力范围大约在山东和一部分河南,安徽地区 司空荀藩先在阳城((河南省登封县))建立行台后,听说抚军将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