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礼之总纲,大明又有党争了! (第2/2页)
才为官”的政策,没有此前那种世袭的吏员。 大明每下一地,都会在当地举办乡试。 录取当地文人为秀才。 这些本地秀才,做本地的官。 无论如何也不太敢放开手脚去欺压本乡本土的乡亲——欺压是有的,但是比起那些酷吏,那手段上肯定是松多了。 另外秀才们有升官的指望,也不会一门心思去和小老百姓过不去。 所以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头上压着的一座大山就这样被搬走了。 除了吏治更清明。 对于这两江之地,衣食无着的贫民来说。 这新大明活命也变得更容易了一些。 首先是大明朝取消了劳役,主要的税收也是商税和土地税,这些税都收不到这些城市贫民的头上。 另外两江的商人也开始效仿广东,引进蒸汽机大办工厂。 大明朝廷也在雇人开建各种工程。 小民从中得到了好处。 而秀才们也被拉近了体制内。 当然也在说大明的好话。 一时之间。 在这中都应天府,大明朝的统治似乎迅速就变得稳固了起来。 就在大家议论着的时候。 前方的临时王宫的朝天门忽然爆发出了山呼海啸的万岁声。 “万岁!万岁!万万岁!” 大家纷纷垫着脚,伸长着脖子望去。 只见到一名身穿着红色龙袍,头戴金丝善翅冠的男子,骑着一匹极为雄健的骏马出现在眼帘当中――他就是大明天子朱道桦! “皇帝出行,百姓行单膝下跪之礼,官员、贵族行拱手礼!” 随着礼官的声音。
道路两边的百姓呼啦啦的跪了一地。 礼仪当然是不标准的。 有的是双膝下跪五体投地,有的左膝下跪,有的右膝下跪。 这大明朝的礼仪还真的是随便得很啊。 ..... “终于当上皇帝了...” 朱道桦回到王宫的时候不由得常舒了一口气。 登基仪式要怎么搞。 尤其是前明的登基仪式要怎么搞。 这新大明的文武官员只能从历史典籍的记载中来制定登基之礼。 哪怕是朱道桦删减了不少繁琐的礼仪。 最后也是累得够呛。 但一番cao作下来,现在朱道桦的名头从明王,变成了大明的皇帝了。 而登基称帝对朱道桦来说并非重点。 重点是接下来的《明礼》! 所以在十月二日。 在朱道桦登基称帝的第二天。 制礼议事会就要讨论《大明之礼》总纲的最终定稿了。 引发最大的争议。 就是这制礼议事会,在《大明之礼》的总纲定稿之后要如何处理。 议事会的议员要如何诞生? 各省如何分配名额? 权责是什么? 等等等等,都让大明朝廷的广东帮和湖南帮争得不可开交。 “《大明之礼》总纲既定,那细则则应交给皇上和内阁商定,制礼议事会没有保留的必要,以免有人妄议朝政!” “没错,一国军政大事,自有皇上裁定,内阁执行,岂能有个什么议事会来议论!” “百姓有请愿之权,但必须加以限制,军国之事民间不可妄议!另外请愿也要逐级进行,不可越级请愿!” “商权如此之重,成何体统!难道大明不是与士大夫贡天下,而是与商人共天下,这自古以来,都是圣天子临朝,士大夫辅之!”、 “士大夫?呵呵,读四书五经就是士大夫,我大明驱逐满清,靠的是枪炮,不是士大夫的学问!” “就是,商人怎么了?这朝堂之上,商人子弟可少了?” “放肆!你个不学无术的jianian商,竟敢污蔑圣人之学!” “不学无术?我懂得比你这个土老帽多多了!” 朱道桦成为了大明皇帝的第二天。 这大明朝党争的光荣传统似乎就立刻恢复了。 在中都皇城,制礼议事会的驻地。 大堂之上。 人声鼎沸。 除了各省的代表。 还有大明内阁、各部的官员都已经到场。 人人手上都要拿着一本油墨飘香的《大明之礼总纲》。 这不有一定的宪法性质的纲领性的《大明之礼》。 是从去岁年末讨论到了现在。 经过反反复复的磋商、争论之后。 算是充分的考虑到了当下中国的国情和各地的利益制定出来的。 日后基于《总纲》。 明礼的各项刚礼法制度,都会在总纲的规定范围内进行制定。 可以说是是现在新大明系统性的“祖宗之法”了。 如今在争论的,主要就是广东人和湖南人——这也是当前大明朝廷的最大的两派。 至于两江派。 他们人数也有点多,但现在还有点懵逼,搞不清楚状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