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我是袁文绍_第二百九十一章 意想不到的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九十一章 意想不到的信 (第1/3页)

    第295章意想不到的信

    赵策英不知道因为自己的激动,让袁文绍猜出了龙珠的秘密。

    当然了,这只是他心里的一种猜测,究竟是真是假,还不确定。

    赵策英匆匆来到皇宫,进过通报,被带进了御书房。

    赵宗全正在御书房偏殿开垦出的地理忙活。

    如今已经六月初了,种植的两块麦子,已经由青慢慢转黄了。

    “儿臣拜见父皇。”赵策英行礼道。

    “英儿来了,你看这麦子长的多好,看来今年是个丰收年啊。”赵宗全开怀的笑道。

    民以食为天,丰收不仅朝廷能有足够的军粮,也是天下安定的基本。

    遍观历史,改朝换代虽然和皇帝昏庸还有土地兼并有关,但是天灾也是一个催化剂。

    若是没有天灾,即便百姓被压榨,好歹还能有一口吃的,也不会到了过不下去的地步。

    百姓是善良的,也是愚昧的,但凡有口吃的,哪怕再差,大多数人都不会选择造反。

    对于赵宗全来说,这是他当上皇帝的第一个秋收。

    若是出现天灾,民间弄不好就还有他得位不正,所以上天才会降下惩罚的谣言了。

    正所谓有因有果,皇帝为了稳固皇权,基本都会给自己加上一些灵异色彩。

    皇权天授,这一点皇帝自己不信,文武百官其实也不信。

    但是普通百姓很多都信啊。

    因此一旦出现天灾,不仅朝廷要疲于赈济灾民,皇帝的威严也会受到打击。

    一些有野心的人,也会煽动百姓造反。

    赵宗全之前只是一个不受重视的宗室,见识有限。

    但是自从登基后,他就一直在学习,怎么当好这个皇帝。

    先帝已死,没人能够教他,加上他本身的疑心,也不放心那些人。

    于是便在史书中找寻答案,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

    而粮食的重要性,就是他从史书中总结出来的。

    “那都是父皇勤勉政务的功劳。”赵策英笑道。

    “瞎说,这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谁能管的了?”

    话虽这么说,但是赵宗全脸上的笑容却非常开心。

    赵宗全顺着梯子从地里上来,赵策英见状连忙上去搀扶。

    赵宗全来到位置上坐下,端起茶水喝了几口,问道:“英儿过来见朕,又何事啊?”

    “父皇…”

    赵策英把袁文绍说的那番话,说了一遍,说道:“儿臣觉着忠勇侯说的有道理,南唐偏安一偶,虽然富足,但是投降时得到的财宝已经是笔天文数字了,即便藏了一些,又能有多少?不值得西夏如此费心才是。”

    “那你觉得是什么?”赵宗全问道。

    “传国玉玺!”赵策英压低声音,一字一顿道。

    “什么!”

    赵宗全闻言蹭的一下站了起来:“你说的可是真的?”

    “父皇,这只是儿臣的猜测,如今尚未确定,不易声张。”赵策英提醒道。

    赵宗全知道自己有些激动了,深吸了一口气,沉声道:“们都退下吧。”

    “是。”殿内的宫女太监,闻言行礼退了出去。

    等人都出去后,赵宗全说道:“英儿,不管是不是真的,但凡有一丝可能,都不能放过。”

    自从大秦一统天下,改王为皇帝,命人刻了一方玉玺,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从此后,这方玉玺也被历朝历代的皇帝所拥有,有了传国玉玺之名。

    好似没有玉玺,就得位不正一样。

    虽说大周立国已有百年,但是历代皇帝一直没有停止对玉玺的寻找。

    若是传国玉玺能在他手上重现天日,也就代表着他受命于天了。

    赵宗全为什么登基后,对朝中大臣不怎么信任,登基没多久,就想着从太后手里夺权?

    那是他没有安全感。

    他这个皇位得来的太容易了,跟捡来的差不多。

    即便他已经登基大半年了,但总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夜晚做梦,都经常梦到这是一场梦,醒来后他还是那个禹州小小的团练使。

    可以说,自从登基后,他就没睡过一个好觉。

    若是能找到传国玉玺,这一切都将迎刃而解。

    “儿臣就是这么想的,所以才会第一时间进宫禀报父皇。”赵策英说道。

    “嗯,做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