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一十六章 河湟内乱 (第1/3页)
第320章河湟内乱 “吴公公,按照和西夏的盟约,双方不得往边境增兵。如今探子只是说西夏有增兵的动向,还没有增兵。一旦我们率先增兵,岂不是给了西夏借口?” 孙琦虽然心里不满,却还是忍耐了下来。 吴公公这种人,虽然没什么能力,但是坏事的能力还是有的。 最重要的是孙琦不觉得西夏真会打灵州城。 虽说如今边境驻军减少,但因为灵州城的重要性,灵州城的驻军并没有减少。 加上西夏让出来的两座县城,灵州城的防御反而还增加了。 西夏若真想对灵州城动兵,怎么可能把灵州城附近的两座县城给大周? 孙琦一直觉得西夏所谓的盟约,有什么算计在其中。 边境减少驻军,防御力本就不比从前,加上要加强灵州城和附近两座县城的防御,其余城池驻军就更少了。 他很担心西夏交出两座县城,就是算准了大州重视灵州城,让大周不得不把有限的兵力向灵州城倾斜。 现在西夏做出一副要增兵的姿态,他若从其余城池调兵,防御就更加薄弱了。 一旦西夏偷袭别的城池怎么办? “话虽如此,但若是灵州城丢失,这个责任定国公担的起么?”吴公公质问道。 吴公公是赵宗全登基后从新派来的监军太监。 他以前在宫里就听说监军太监是个美差。 监军太监在边境就更太上皇一样,边境将领自然要巴结。 然而他来到西北边境后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 西北苦寒,条件又差。 最重要的是孙琦这个人对他只是表面客气,根本不给他送钱。 他变着法的暗示孙琦,孙琦就跟听不懂似的。 吴公公也知道以孙琦的地位,即便他暗中诋毁,也很难动摇。 因此他只能忍下来了,既然你孙琦不给,这边境那么多将校,我从别人那要总可以吧? 可是他一番试探下来,大多数将校都和孙琦一样。 倒不是说没有想投机取巧的,但是那样的人身份都很一般,根本给不了他多少好处。 这点好处若是和他在宫里的时候相比,肯定不算少,但是和他理想中差距太大了。 吴公公觉着有些奇怪,暗中让人调查了一下才得知,不仅是他,连他前任也差不多。 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孙琦暗中交代过。 都说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 对于太监来说,没了命根子,本身就有些心理不正常,权势和钱财才能让他们感到满足感。 这也是历史上除了少数几个有名的太监是正面评价,其余名留青史的太监都没什么好东西的原因。 吴公公年纪已经不小了,之前在宫里就不受重视,加上先帝节俭,根本贪不到什么钱。 也就兖王造反,宫里死了不少宫女太监,他靠着进宫年龄,才被赵宗全派来西北监军。 本想着这次在西北监军,能捞够养老钱,结果孙琦如此不识趣,他自然把孙琦给恨上了。 吴公公也不是没找过孙琦的把柄,按照他对军中的了解,吃空饷这种在军中很常见。 即便是号称四十万大军的西郊大营,就在官家眼皮子底下,不也依然有吃空饷的现象么。 官家对西郊大营改制时,才发现四十万大军实际上只有三十万出头。 吴公公当时在宫里得知了一些小道消息,好像是因为官家刚刚登基,不想引起大的乱子,才没有发作,只是命人重新征兵,补上了缺口。 汴京都这样,边境肯定也有。 结果他一查发现西北边境完全没有这种现象。 没有抓到孙琦的把柄,吴公公对他无可奈何。但是恨意却埋下了,因此但凡孙琦说什么,他总喜欢和孙琦唱反调。 孙琦见吴公公油盐不进,看向了左下手的一个中年男子,说道:“杨监察使,你怎么看?” 大周开国就定下了派太监监军制度,但是又因为历史上有很多太监专权的现象,不太放心。 因此又派了一个文官作为监察使,作为制衡。 杨监察使全名叫杨瑞,按照规定,监察使和主帅还有监军,有两人意见相同时,就可以直接执行。 杨瑞见孙琦和吴公公都看向了他,心里暗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