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见了大哥,该说什么啊 (第2/3页)
··” ··· “这储君太子之位,甚至可以说是我从大哥手中,硬生生‘抢’过来的。” “虽然实际情况,是父皇对大哥感到失望,才改以我为太子,但人们并不会考虑这么多,也不会愿意相信这个真相。” “人们只会说:皇九子费尽心机,才终于从自己的大哥手中,抢到了这储君太子之位;” “而在得立为储君之后,得知皇长子获罪被囚,太子肯定喜不自胜,恨不能让自己的大哥,就此死在中尉府的大牢······” ··· “兄长应该还记得当年,流传于长安街头的那则童谣吧?” “——一尺布,尚可缝;” “一斗米,尚可春;” “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要知道当年,长安街头传出的这则童谣,是在为先帝的弟弟打抱不平;” “而如今的临江王,却是我们的大哥······” 满带惆怅,又满是唏嘘的一番感慨,终是让刘彭祖若有所思的点下头,心中困惑也随之迎刃而解。 刘胜所提起的这则童谣,刘彭祖当然有印象。 不单是刘彭祖——凡是近五十年,有亲人在长安长期居住过的人,都肯定会对这则童谣记忆犹新。 【推荐下,换源app追书真的好用,这里下载.huanyuanapp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 一尺长的布,尚且可以被缝制成衣服; 一斗重的米,尚且可以被春洗,而后做成米粥; 但血脉相连的兄弟二人,却不能彼此容忍,以至手足相残······ “阿胜这么一说,我倒是想起来另外一件事。” “老师曾说起过当年,梁怀王坠马而死时,长安街头,也曾出现过一些‘流言’。” “据说就连父皇的储位,也曾险些因为当年的这些流言,而出现动摇;” “若非朝野内外一致为父皇抱不平,梁怀王的死也确实和父皇毫无关联,只怕当年······” 语带追忆的一语,自引得刘胜面沉若水的点下头。 “正是这个道理。” “自太祖高皇帝之时起,我汉家的储君最需要具备的,就是‘兄友弟恭’的特质。” “——这不单是宗亲皇族应有的特质,也同样是天下人所公认的、所应该共同遵守的素养。” “太祖高皇帝时,孝惠皇帝做到了这一点;” “先帝时,父皇也基本做到了这一点。” “——至少在吴楚之乱前,父皇和梁王叔之间的兄弟情谊,任谁都挑不出错。” “而我,是我汉家立国以来,最特殊的一个储君······” ··· “孝惠皇帝,虽不是太祖高皇帝的长子,却是太祖高皇帝的发妻——吕太后所生的嫡长子;” “先帝时的父皇,则即是先帝的嫡长子,又是先帝众公子中,年岁最长的一人。” “而我,即不是父皇的发妻——故薄皇后所出的嫡长子,也不是我兄弟众人当中,年纪最大的一人。” “——我,是我汉家自立国以来,第一个非嫡、非长而得立的太子储君;” “也是第一个做了太子之后,需要考虑如何和哥哥们相处得太子储君······” “我不单要像曾经的父皇那般,友爱自己的弟弟;” “还要像当年,对待齐悼惠王的孝惠皇帝那般,恭敬自己的兄长。” “——孝惠皇帝当年,只有齐悼惠王一个兄长;” “而我,却有足足八个哥哥······” 面带苦笑的一番话,只惹得刘彭祖面上笑意稍一僵; 感受到兄长的神情变化,刘胜便也嘿笑一摇头,又伸出手,在兄长胸前轻砸下一拳。 “兄长和我一母同胞,齐心协力、同心同德;” “四哥、五哥、六哥、八哥,和我兄弟二人也都从小一起长大,并不会让我为难。” “三哥又英年早逝,二哥则喜文好赋,脾性也还算温和。” “唯独大哥······” “唉······” ··· “不瞒兄长;” “——就说此刻,正乘车向中尉府而去,马上就要见到大哥的关头,我心中,却仍是一片茫然。” “见了大哥,该说什么、该做什么;” “大哥会问起什么,我又应该如何作答······” “直到现在,我心里对于这些事,都没有哪怕丝毫眉目······” 说到最后,刘胜不忘再自嘲一笑,又稍摇摇头,便悠然发出一声长叹。 “唉~” “当时,一切都发生的太快、太快······” “谁都没反应过来,父皇就把一切都安排好了······” “当我得知父皇选定的太子居然是我时,大哥、二哥、三哥,更是已经踏上了就藩的远途;” “大哥临走前,我甚至都没能见上大哥一面······” 如是道出一语,刘胜便带着极尽凄苦的笑意,默然低下头去; 就好像此刻,刘胜已经坐在了大哥刘荣的面前,却在刘荣发出‘你怎么成太子了?’的质问时,根本无法抬起头,面对自己的大哥。 看出刘胜神情中的苦涩、无奈,刘彭祖也同样是一阵哀叹不止。
面带感怀的思虑许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