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条侯,是要做子路吗? (第2/3页)
——无为而治? 那不是黄老学提倡的东西吗? 怎么到最后,还是韩非子嘴里说出来的? 但实际上,只要稍微理理这其中的逻辑关系,人们就会很轻易的发现:这,其实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首先,韩非子这位‘法家名士’,其实并非是真正意义上师从法家、研习法家学说,最终融会贯通,得以大成的正统法家人。 ——和秦相李斯,汉初的外交鬼才陆贾,以及先帝之时的汉相张苍一样:韩公子非,师从荀子。 没错; 就是那么明明属于儒家,却曾一度被后世的徒子徒孙‘开除儒籍’的异类:荀子荀卿。 而荀子之所以被后世的儒家‘开除儒籍’,成为明明出身于儒家,却不被本学派,尤其是本学派后世子孙承认的异类,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后世人对荀子的最终评价。 ——荀卿,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却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换而言之,荀子根本就不是一口一个儒家好、儒家妙,儒家呱呱叫的脑残粉,而是通过辩证思维,将诸子百家的学说融会贯通,并各取所长、各去所短,终得以自称一派的大儒、大家。 而作为这样的大家精心培养出的弟子,尤其还是最得意的两个门徒、最有出息的三个门徒之一,韩非当然也不会是‘法家天下无敌’的偏执者。 常言道:越是强大的人,就越会吸取别人的长处;越是弱小的人,就越会忌惮别人的优点。 自然,对于黄老学‘无为而治’的思想提倡,韩非这样的大家,也同样具备‘有容乃大’的宽阔胸怀。 将短暂飞散的思绪拉回眼前,刘胜望向周亚夫的目光,便一点点变得玩味; 而周亚夫望向刘胜时的神容,却明显有些不愉。 就好像是在跟刘胜说:你的问题,我回答了; 但我觉得你提出这个问题,是在拐弯抹角的骂我。 所以,你最好还是给我一个交代吧······ “一直以为,条侯是个只知道打打杀杀的武人;” “就算是出身名门,也只会看一些兵书。” “不曾想······” 被周亚夫略带不满的目光盯着,刘胜也只得呵笑着给出一个敷衍的‘交代’; 而对刘胜的交代,周亚夫,却明显还不满意。 “殿下说笑了。” “只知道打打杀杀,整日里只知道打熬筋骨、磨练武艺,那是武夫,不是武人。” “这样的人,最好也只是个冲锋陷阵的勐将,最差,更仅仅只会是个只会逞匹夫之勇的莽夫。” “而真正的武人——真正有抱负,有志报效宗社的武人,都不会是只知道打打杀杀的匹夫。” ··· “先父绛武侯周老大人,出身低微,没有得到成为‘武人’的机会;” “所以即便臣是庶出,先父也一向对臣严加管教。” “——年幼之时,臣看的最多的,便是先父向太祖高皇帝请恩,并从石渠阁借来的太公六韬。” “但先父也曾说:武人之所以要学打仗,并不是为了找仗打,而是为了停止战争。” “所以,除了兵家的书,凡是诸子百家的名着典籍,只要是能找来的,先父也都会找来,并亲自盯着我兄弟三人习读,甚至是背诵。” 如是说着,不知是不是因为提到亡父的缘故,周亚夫的语调只愈发的严肃。 待道出最后一句话,周亚夫便再次将那满是庄重的目光,落在了刘胜的身上。 “所以,殿下说这句话,是想告诉臣什么道理呢?” “是觉得臣的担心,是不符合身份的吗?” “难道作为先帝的托孤之臣,就不应该替先帝看顾好宗社,担心所有会败坏宗社的事吗?” 见周亚夫面色愈发严肃,语调也愈发庄严、冷硬,刘胜自也稍正了正面上神容。 再稍体味一下周亚夫的问题,刘胜思虑再三,终还是将身子再坐直了些。 “正如我方才,借用韩公子非的那句话;” “——鸡最好的用处,就是掌夜报晓;狸奴最好的归宿,便是捕捉老鼠。” “文臣最应该做的,是安一方之民;武将所应该做的,则是征一方之敌。”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