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39章 朕上去就是一个高帽! (第1/3页)
时间过得很快。 还没等刘荣、刘德在内的先皇诸子感到长安,时间就已经来到了天子启入葬阳陵的那一天。 这一天,自长安至阳陵的百十里路途,挤满了自发为大行皇帝刘启送信的百姓。 虽然不比当年,自关中各地,乃至边远地区赶来,为太宗孝文皇帝送行时的宏大场面,但也终归还是有人送、有人哭; 准确的说,是能送的人都来送了、来送的人也都在哭。 或许真的如天子启生前所说的那样:是非对错,只能由后人分说; 而天子启在乎的,并不是那些和自己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的‘后人’,而恰恰是这些生活在自己治下的百姓、民众。 天子启入葬阳陵当日,长安城未央宫宣室殿,再兴朝议。 不出所有人预料:这次朝议,并不似过往的任何一场朝议那般顺利······ · “奉常南皮侯臣彭祖,禀奏陛下。” “大行皇帝为储二十二年,在位九年余,继太宗孝文皇帝之志,轻徭薄税,与民休息;” “又三月而平吴楚七国之乱,兴削藩之政而弱诸侯,去汉家百年之大患。” “臣等公卿百官共议,皆以为:大行皇帝之功过,当谥之曰:景,全谥:孝景皇帝。” “然,大行皇帝之庙乐······” “大行皇帝之庙乐,或、或不得天嘉。” “臣等,请陛下三思······” “——请陛下三思!” 在窦彭祖不甚有底气的一句‘请陛下三思’之后,分坐于殿两侧的百官之列,只勐然响起一声整齐的轰鸣。 请陛下三思! 三思什么? 大行皇帝的庙乐; 那为什么大行皇帝的庙乐,可能得不到上天的嘉许? 这个原因······ “是天不嘉,还是诸公不嘉?” “是上天不愿意让大行皇帝拥有庙乐,还是诸公,不愿意让朕为大行皇帝立庙,以享后人万世血食供奉呢?” 御榻前方,天子胜含笑而立,望向殿内众人的目光却无比锐利。 便是刘胜身侧,端坐于御榻之上的窦太后、贾太后,也同样被刘胜这直白的话语,而惹得眉头微微一皱。 ——窦太后皱眉,是觉得刘胜说的没错; 这些朝臣百官,分明是把自己不愿意的事,甩锅甩到了上苍的头上。 尤其站出来,代表百官表达这个看法的,还恰恰是自己的亲侄子:南皮侯窦彭祖! 而贾太后皱眉的原因,则相对简单一些。 贾太后,单纯只是觉得刘胜如此直白、如此不给百官公卿留颜面,多多少少有些不妥。 但纵是觉得不妥,贾太后也并未贸然开口。 因为贾太后仍谨记先前,刘胜所提醒自己的那句:无论什么事,都得按太皇太后的意思来······ “南皮侯,这是嫌奉常的禄米不够多、不够香甜,想要回封国颐养天年了吗?” “先皇大行,皇帝想要为先皇拟定庙乐、兴建庙宇,作为人臣却横加阻拦,这是臣子该做的吗?!” “还是大行皇帝对南皮侯,仍不够仁德、宠爱呢?! ” 刘胜明确表达出了自己的不满,窦太后自也是立即跟进; 但相较于刘胜‘大家伙儿都在给上苍甩锅?’的地图炮,老练的窦太后,却一口咬住了自己的侄儿窦彭祖。 ——外人这样,倒也还则罢了,怎的连你南皮侯也这样? 从殿内公卿百官的神情变化不难看出:窦太后的话,杀伤力远比刘胜那句地图炮要大上不少。 至少在窦太后这番话响彻宣室殿时,都不等窦彭祖自己低下头,殿内的公卿百官,就已经心虚的低下头去。 说来这件事,其实还真不是公卿百官的错。 何谓庙乐? 其实,就是独属于某一位死去的君王,并在重大政治活动时,会在这位君王的庙演奏的乐。 要知道这个时代,可不像后世那样,可以随意编撰曲谱! 这个时代的‘乐’,仍旧是和‘礼’高度关联,并几乎完全作为政治活动来进行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