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59章 朕,打算办一次考举 (第3/3页)
div id='gc2' class='gcontent2'> “而我汉家,自太祖高皇帝立汉国祚至今,凡取士,都不外乎是察举······” ··· “当然:周、秦之法,在我汉家也仍有沿用。” “——立得武勋的功臣,会被敕封爵位,并安排在可以胜任的职位上;” “——德行足够崇高的人,也可以单纯因为德行,而被举为孝廉、贤良方正。” “但无论是以武立勋,还是因德行被举为孝廉、贤良方正,都绕不过一个‘举’字。” “也就是要有郡守二千石举荐,并由御史大夫考察其德行。” “至于文考,在臣的印象中,似乎只会出现在老师提出问题,来检验弟子是否学有所成的时候。” “通过文考来考察能力,并作为是否可以任用为官员的标准,实在是有些······” 满怀忧虑的说着,卫绾不由又是悠悠一声长叹,适时止住了话头。 片刻之后,又开始逐个问出心中的疑惑。 “陛下所说的文考,如果臣所料不错,肯定是要以百家典故、先贤事迹为考题。” “那敢请问陛下:百家典故,以哪一家的权重为最高、先贤事迹,又以哪一家的先贤为首要?” ··· “如果只以单纯的文考,那恐怕很难知道应考士子的德行。” “那请问陛下:对于士子的德行,该如何考察?” “是由御史大夫派出采风御史,还是任然遵循‘必须有二千石举荐,才可以任用’的惯例?” ··· “再有:陛下说文考通过的士子,会被任用为百石到四百石的官员。” “百石到四百石,便大致是地方县衙,辅左县令治理百姓的小官。” “但县和县,是不一样的。” “——关东的县和关中的县不一样,关中的甲县和乙县也不一样。” “既如此,陛下如何决定该由谁去关东的县、由谁去关中的县,又由谁去关中偏远的小县、由谁,去新丰、蓝田这样的大县呢?” ··· “还有朝中功侯贵戚、文武百官的家中子弟,陛下如果不加以照顾,只怕日后,这文考就会成为朝野内外群起而攻的‘恶政’。” “这,陛下又该如何······” 对于卫绾所提出的一连串问题,刘胜都给出了悉心的解答。 比如文考的内容,刘胜明确告诉卫绾:并不会以百家典故、先贤事迹为主,而是以更为实用、更具现实意义的考题为主。 比如算术、默写等。 至于德行,自然是有御史大夫去查,并由内史配合。 ——汉家,几乎是华夏封建时代历史上,户籍制度最为健全的时代。 在这个皇帝动不动就许下赏赐、爵位的时代,刘胜可以非常自信的拍着胸脯说一句:我老刘家的汉室,绝对没有隐户! 而在如此健全的户籍制度下,差一个人的底细,实在算不上多难的事。 为卫绾的问题次序给出答桉之后,刘胜再次将期盼的目光,撒向了老师卫绾。 刘胜仍在期待。 期待卫绾,提出那个自己洗完卫绾提出的担忧。 只可惜,直到最后,卫绾,也没有让刘胜的失望减弱分毫。 准确的说:经过今日一会,刘胜对卫绾,已经是失望透顶······ “既然老师没有意见,那就先这样吧。” “日色不早,朕也不叨扰老师清静。” 最后道别时,刘胜的语调中,已经带上了明显的澹漠。 但卫绾,也仍只是面呈郁色的起身,对刘胜躬身拜别。 走到侯府大门之外,回过身,看着出来恭送自己的卫绾,刘胜深邃的目光,只久久停留在卫绾那欲言又止的怪异面庞之上。 也就是在这气氛古怪之际,一道自长城北燃起的狼烟,让整座长安城,都陷入了彻底的沉寂之中······ ——狼烟起,战火燃。 而北方的狼烟,对于如今的汉家而言,只代表着唯一一种可能性。 “匈奴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