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62章 陛下,大可循心而为 (第1/3页)
“陛下······” “太后遣人来问······” “——便说朕在长安闷得慌!” ··· “陛下······” “太皇太后遣人来······” “——朕说了!在长安闷得慌! !” ··· “陛下,馆陶公主······” ··· ··· ······ 听着耳边传来夏雀战战兢兢,甚至隐隐带着颤音的话语声,平躺在榻上的刘胜,只不胜其烦的坐起了身。 没好气的看了看夏雀,看的小寺人都有些心底打颤,刘胜才深吸一口气,再缓缓吐出······· “嘶~~~~~~” “呼~~~~~~~~······” ··· “不管谁派人来,都告诉来人:朕心绪烦闷,这才到上林稍住几日。” “让皇祖母、母后不要担忧,也别忘了告诉姑母:朕无妨。” “若是朝中来人,你就亲自回一趟长安,替朕当面问问桃侯。” “——问问他这丞相,究竟是怎么当的! !” “朕一个年不及冠、尚未亲政的儿皇帝,朝野内外怎还就离不了朕了?! ! !” 一阵没由来的邪火,被刘胜毫无顾虑的宣泄在了夏雀身上,只惹得夏雀又是一阵身形发颤。 听着刘胜如此粗俗,甚至是粗暴的言语,更甚至说自己是‘儿皇帝’,夏雀只觉得这上林行宫,自己是片刻都待不下去了。 也恰好得了刘胜的指令,需要到行宫外答复两位太后,以及太长公主派来的人,夏雀稍滞愣片刻,便逃也似的退出了行宫。 而在行宫寝殿内,只剩下自己一人之后,刘胜又是悠然一声哀叹,便再次轻飘飘荡跌回了榻上。 匈奴先锋火烧甘泉宫,已经是小半个月前的事了。 确如周亚夫所说:从刘胜新元元年春正月末开始入侵算起,在春二月望日,也就是十五,匈奴主力便尽数退出了边墙,回到了一望无际的辽阔草原。 至于汉室的应对,大体也和过往一样。 ——派出救火队员:飞狐军驰援前线,可说是驰援,实际上却只是去协助当地郡县,将因战火而趋于负无穷的治安状况,尽快恢复到往日的正常状态; ——派出御史、监吏,统计战损,包括城池、道路的损害,以及军队的伤亡、百姓的损失; ——派出天子使,让边关守将撰写奏报,并带回长安,以供于朝堂划分战败责任。 非要说这一次,同以往有什么不同,那也就是刘胜这个天真烂漫的新君,下令出内库钱,对遭到战火荼毒的北地四郡进行战后重建。 而在那日的朝议之后,对此深感无力,也对此感到万般屈辱、苦闷的刘胜,便独自来到了上林苑。 一开始,朝野内外的反应也比较平澹,大部分人都认为,刘胜这不过是年轻人遭受了打击,才想要到上林苑游玩几日,好散散心; 过了三五日,发现刘胜还没有折驾回转,朝野内外开始出现一些牢sao声,隐隐指责刘胜‘被这小小的打击击垮,便有了一蹶不振的预兆’。 但到了第八天、第十天、第十二天······ 满打满算:今天,已经是刘胜‘逃’到上林苑的第十五天,刚好满半个月。 也就是在这几天,朝野内外的风论才彻底平息了下去,没人再提天子滞留上林,半月未返。 ——因为朝堂上下都深深地明白:在匈奴人面前的无力感,究竟有多么打击人的内心。 曾几何时,太宗孝文皇帝也是意气风发,甚至是御驾亲征,想要和匈奴人来过一场; 但到了晚年弥留之际,躺在病榻上的太宗皇帝,却紧握着当时的太子启的手,谆谆教诲道:攘外,必先安内。 继位之初,先孝景皇帝也同样踌躇满志——刚坐上皇位,便捡拔自己的太子家令晁错为内史,所推出的第一道政令,更直接就是千古留名的《削藩策》! 或许在当时的天子启看来,只要《削藩策》得以推行,关东得以安稳,诸侯藩王尾大不掉的弊端得以剪除,那‘战胜匈奴人’的进度条,就能显示‘当前进度仅剩百分之十’。 但最终,踌躇满志的天子启,还是倒在了削藩尚未彻底完成、诸侯藩王势力尚未被彻底铲除的时候。 然后,病榻上的天子启,也同样紧握着太子胜的手,谆谆教诲道:内部不宁,绝不可兴外战······ 至于如今,活跃在汉家朝堂的达官贵族,也无不曾是鲜衣怒马,想要引兵北上的热血儿郎。 但这么多年的沉淀,或者说这些年来接连不断的打击,终还是磨平了少年的棱角; 或者应该说:成长,让他们明白了什么叫冷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