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88章 低配双骄 (第1/3页)
窦太后当然要见周亚夫。 作为如今汉室的实际掌控者,窦太后当然要见见这位权威人士,以确定这场战争可能会以怎样的方式画上句号。 周亚夫显然也对此早有心理准备,几乎是没有片刻耽搁,便跟着窦太后派去的寺人走进了长乐宫。 聊了很多; 窦太后和周亚夫,聊了很多。 从对周亚夫过往的唏嘘,到对周亚夫未来的祝愿; 从汉室曾今面对匈奴人时的屈辱,到如今所面临了困难。 足足两个多时辰的促膝长谈,也终是让窦太后下定决心,支持这场本不该爆发这么早、不该爆发在这个时候的战争。 天子亲自推动,太皇太后明确表示支持,朝堂内外众志成城,天下百姓满怀雀跃! 便在这前所未有的团结之下,沉睡多年的战争机器,再次在这片华夏大地发出阵阵轰鸣。 “大郎身临战阵,当审时度势,当机立断!” 这是年迈的父、祖,在将自己仅有的经验,传授给即将出征的儿孙。 ··· “此战,若带不回三五匈奴首级,便莫再称某为大人!” 这是久居长安的功侯勋贵们,在以自认为最恰当的方式,激励即将引军出征的子侄。 ··· “君且安去,家中老、幼,自有人照应······” 这是勇敢的汉女,在对自己的情郎做出承诺,并暗中许下‘活着回来就嫁给你’的诺言。 便是在这莫名悲壮,又稍显诡异的井然有序中,一道道身影背负新囊,腰系长剑,将家中唯一的一柄长弓斜跨于背,在父母双亲、家中长辈,以及友人、恋人的目送下走出家门。 于家门外长揖而别,便各自朝着当地兵丁、民夫聚集的地方走去。 长安也没有闲着。 准确的说,是身处这个时代最繁华、最富庶的都城内的人,也都没有闲着。 ——此战,是以长安两部禁军之一的北军,为整支大军的编制框架。 自北军八部校尉中奉诏出征的三部,共计六千人,无一例外的完成了兵卒升伍长、伍长升什长,什长升屯长、屯长升曲长——这人均一级的战时临时性职务升迁。 原本各两千人,共计六千人的北军三部校尉,也随之膨胀为各万人,共计三万人的三支偏军。 不出意外的话,这场战争,便是这三万人,同来犯之敌之间的较量。 而北军,作为汉家唯二的两部禁军之一,是完全以‘关中良家子’的兵丁来源的。 换而言之:北军,是关中的子弟兵; 对于这些即将出征的子弟兵,长安百姓心中有惆怅、有悲壮,但更多的,还是自豪。 “郎君,郎君!” “这些鸡子,俺家老母鸡刚下的,带着路上吃!” “吃饱了肚子,替俺多杀几个匈奴蛮子! ” ··· “嗨呀,些许粗布而已,穿上便是了。” “眼瞅着都要后秋了,那北境本就苦寒,莫再冻得挥不动刀剑······” ··· “你小子客气个甚啊?” “这剑再贵重,若砍不了那匈奴蛮子,不还是一堆破铜烂铁?” “拿着!” “真要想还俺老头子的恩情,就带几颗匈奴首级回来!” ··· “不是酒不是酒,就是些蜜水······” “你这倔牛,怎这般不知变通?” “真到了那胡骑当面,不得暖暖身、壮壮胆?” 在关中人民心中,北军,向来都是母庸置疑的名牌。 很显然,对于自己的牌面,关中人不吝以任何方式维护。 街上是这样一幅军民鱼水情的温馨场景,朝堂之上,就更是一阵有条不紊的忙碌。 少府内帑开了; 相府国库开了; 长安太仓也开了。 粟米制成的干粮,以麻为载体的粗布,活着的牛羊牧畜,还有各类果干果皮、酱料,都先一步被发往北境。 刀剑戈戟、弓羽箭失等武器军械紧随其后。 自长安启程,一路上缓慢膨胀的军队,则最后开往战场。 战争的气息,悄然降临在这片天地之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