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命运的轮回 (第2/2页)
并且窦太皇太后,也非常愿意替不便出面的刘胜,好好管教一下自家的不孝子侄······ “那封遗诏,查清楚了吗?” 又一声低沉的询问声响起,惹得贾太后也不由暗下一惊; 却见夏雀赶忙再一弓腰,下意识瞟了贾太后一眼,便飞快地将目光重新落回面前的木地板上。 “郎中令查过了。” “先孝景皇帝八年,魏其侯本欲为相,太皇太后亦有此意,然此事最终未能成行。” “而后,先孝景皇帝召见魏其侯,相谈许久,魏其侯怆然泪下。” “临别之际,孝景皇帝使宫人拟诏,与赐魏其侯曰:太子年少,太后老弱,若社稷有事,可使魏其侯凭此诏为国柱石,扶大厦于既倒······” 耳朵听着这个早已得知的消息,刘胜的目光却是有意无意瞥向身旁的母亲贾太后,明显是想要从母亲面上,看出类似‘若有所思’的神情; 待贾太后从惊愕中回过身,带着不安的目光抬头望向自己,刘胜却又颇有些不自然的将目光移开,遥望向殿门外的方向,久久不发一言。 如今朝中的局势,让刘胜深感年龄对自己的掣肘。 ——刚年满二十,而且还没行加冠礼,也仍还没正式临朝亲政; 东宫两位太后,祖母窦太皇太后虽是定海神针,却也是刘胜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一道坎。 原本应该替刘胜稍微分担一些压力,从窦太皇太后手中稍微‘分担’一些权力的母亲贾太后,则成长的无比缓慢,甚至慢到了刘胜都有些焦急起来的程度。 这让刘胜愈发感觉到当年,大哥刘荣错失储君太子之位,是多么令人感到无力的命中注定、自己能得到储君太子之位,又是多么的幸运。 ——刘荣错失大位,并非是自身不适合做天子,而是因为乃母栗姬不适合做太后; 而和栗姬比起来,如今的贾太后唯一的优势,似乎也就是下限高了一些······ “先帝赐予魏其侯如此遗诏,实在是与常理不合。” “可曾查过石渠阁诏书归档司、丞相府皇诏备桉司?”
“魏其侯这封遗诏······” “——果真不是矫诏?” 漫长的沉默,被刘胜这好似云澹风轻,却足以令人惊骇欲绝的话语所急迫! 不出意外的:在刘胜话音刚落之时,贾太后、夏雀,乃至于殿内的宫人们,都满是惊骇的瞪大双眼,又无一例外的下意识低下头去。 这,可是长乐宫! 在窦太皇太后尚在的当下,长乐宫,姓窦! 刘胜就在这么一个姓窦的地方,毫无顾忌的说窦婴手中的先皇遗诏,或许有可能是矫诏······ “启、启禀陛下······” “郎中令,似乎并没有在石渠阁、相府,找到这封遗诏的备份······” 哄! ! 刹那间,整个长信殿内,便俱为一阵令人窒息的惊骇所充斥。 宫人们早已低着头瑟瑟发抖着,后悔起今天自己为什么没有告假,而是在这里听到了这么多不该听到的话。 而在刘胜期盼、迫切,又隐隐带有些许失望的目光注视下,贾太后,也终于开口了······ “皇帝,就此作罢吧······” ··· “魏其侯国之柱石,有大功于社稷,更乃太皇太后族侄,窦氏子侄个中翘楚。” “纵然堕落,也当许其荣华富贵。” “——即先皇遗诏一事可查的,便绝无可能为矫诏。” “纵然没有备份,当也不过是先帝重病缠身,一时漏忘了······” 当贾太后说出这番话的时候,刘胜望向母亲的目光中,也终于带上了久违的喜悦。 这件事的处理结果,其实对刘胜来说一点都不重要。 窦婴,根本就不是什么重要的人——早就不再是值得刘胜关注的人了。 至于对窦婴的处置,刘胜也早有心理准备:窦婴的性命,几乎是和窦太皇太后绑定在一起的。 只要窦太皇太后一息尚存——哪怕是重病卧榻,只要口鼻还喘气,窦婴就是一根毛都不能碰! 但贾太后的这番表态,足以让刘胜对未来重新燃起期待,甚至高兴地多吃两碗饭。 ——至少这一次,贾太后,学会说出自己的观点,学会扮演自己的角色了。 且不论对错,也不论做得怎么样、做得好不好——至少人家愿意去做,而不是躲在角落旁观了······ “儿臣明白。” “魏其侯劳苦功高,儿自也不至于因如此小事,便使太皇太后痛失族侄。” “毕竟魏其侯此番,也并未曾酿成大祸······” ··· “那什么,夏雀啊?” “去,往石渠阁和相府跑一趟。” “便说先帝之事,孝景皇帝曾有遗诏一书,与魏其侯窦婴‘便宜行事’,又因病重体弱,忘了备份。” “让石渠阁、相府各自补上备份吧。” “免得来日,有哪个不开眼的要跳出来,弹劾魏其侯矫诏呢······” “——不必了。” 岂料刘胜话音未落,殿外便传来窦太皇太后庄严的声线; 几乎是第一时间,贾太后、天子胜母子便赶忙站起身,沿御阶快步小跑而下,一人一边将窦太皇太后扶起,小心翼翼坐回了上首御榻之上。 便见窦太皇太后深吸一口气,沉默片刻,又莫名发出一声长叹。 从衣袖中取出一纸捐书,轻轻送到了刘胜胸前。 “魏其侯,矫诏。” “我已经颁下懿旨:夺魏其侯食邑三千户,责令其不日离京,归养封国。” “待日后,侯百年,世子降级袭爵,为关内侯······” ··· “窦氏子侄矫造先皇遗诏,是我这个太皇太后管教无方。” “还望日后,太后可以在我身旁多cao劳些;” “到了这般年纪,我这副身子骨,也实在有些撑不起这东宫长乐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