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朝堂微洗牌 (第3/3页)
们,并且终究没躲过故安贞武侯申屠嘉曾经历的那句‘丞相真是一届比一届差了’,但和申屠嘉一样:矮子里面拔将军拔出来的刘舍,已经满足了绝大多数人的预期。
甚至于从刘胜这个天子的角度来看,刘舍这种既不是原则,又不会太有原则到惹天子厌烦的丞相,几乎是有汉以来,最让刘汉天子用的舒服的一位了。 ——毕竟在‘坚守原则’和‘媚君谄上’之间寻找到平衡,也同样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能力,或者说天赋······ “禀奏陛下。” “即然陛下想要让臣做百官的表率,那臣,便斗胆直言。” “——守少府臣贾贵,当为少府。” “且按照过往的惯例,外戚出任九卿,往往要恩封为侯。” “这件事,臣在心里憋了很久,始终不知道该不该说出来。” “但陛下今天既然问起,若臣还憋在心里不说,恐怕就有负于先孝景皇帝、太宗孝文皇帝的恩德了······” 刘舍没变。 即便是确定自己不会被炒尤鱼,刘舍,也依旧还是那个刘舍。 至于刘舍的提议,刘胜,也不出意外的甘之若饴······ “丞相所言有理。” “太宗孝文皇帝之时,太宗皇帝恩封章武侯、南皮侯;” “先孝景皇帝之时,也曾恩封忠武侯——也就是现在的守少府。” “汉匈马邑一战,守少府忠武侯贾贵劳苦功高,便是雁门守车骑将军、飞狐都尉上将军,都对少府称赞有加。” “由忠武侯正式履任少府,实在是题中应有之理。” “只是恩封为侯一事······” 故作迟疑的沉吟片刻,便见刘胜强笑着摇摇头。 “忠武侯虽是关内侯的爵位,但也已经得到了先帝的恩封。” “如今,从关内侯再进一步恩封为彻侯······” “恐怕忠武侯的功勋,还不到这种程度吧?” 一听刘胜这话,许多从太宗皇帝朝留存到现在的老臣,都感受到了一种极为熟悉的氛围。 这种氛围,自太宗孝文皇帝年间延续至两年前,先孝景皇帝驾崩,当今天子胜未冠即位而中断; 而今天,这让人感到无比熟悉、无比亲切的氛围,再次回到了汉家的朝堂之上。 ——刘汉天子的欲擒故纵······ “陛下如此苛待忠武侯,即便是臣等,可都有些看不下去了······” 田叔含笑一语,殿内便随之响起一阵和善的笑声,便是贾贵本人,都是腼腆的笑着抬起头,略带些期待的看向御榻之上。 感受到这种氛围转变,刘胜心下为祖父、父亲的政治智慧感到敬佩之余,便也就爽快的转变了态度。 ——刘胜终归不是太宗孝文皇帝、先孝景皇帝; 或许某些方面,刘胜身上会有这文景二帝的影子,但刘胜绝对不会刻意的东施效颦。 “既然是这样,那就奏请太皇太后吧。” “这件事,还是由太皇太后做主好一些······” 少府的调动敲定,百官公卿含笑而拜,朝议的氛围,也愈发轻松了起来。 而真正的重头戏,还远没有到来。 ——丞相不动,太尉闲置; 既然丞相不动,那御史大夫就不可能升为丞相;没有过错,御史大夫也就不用被罢免,也没人听说御史大夫田叔,打算像故御史大夫晁错那样自请外放。 三公不动,剩下的就是九卿。 内史和御史大夫一样——御史大夫不动,内史就无法升任御史大夫,没有犯错也就不会被罢免,韩安国也同样没有‘自请外放’的意图和消息传出。 少府确定是贾贵,廷尉赵禹雷打不动,卫尉直不疑是不二之选; 奉常窦彭祖是太皇太后家的外戚,郎中令周仁是先皇留下的遗臣,宗正又是楚元王世家的‘世袭’职务。 如此说来,剩下的两个位置······ “马邑一战的功臣,恐怕是要入朝了吧······” 如是想着,百官公卿深邃的目光,便落在了九卿当中余下的二人身上。 ——典属国:公孙混邪; ——太仆:袁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