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禧盛世_第二十八章 千古师表 (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八章 千古师表 (七) (第2/2页)



    丁谓正忙着敲定耶律隆绪来贺的种种礼仪,也是分身乏术,张口就道:“两位运道不错……”

    夏竦、孙飻有苦难言,刚刚获悉受刘纬青睐缘由,哪能不明白其中风险?

    丁谓安抚道:“西北山高路远,任期恐有半数在途,朔方、银川等六府任期四年,任满减六年磨勘……”

    夏竦、孙飻大喜过往。

    六年磨勘相当两任,转尚书左右丞、六部侍郎不是不可能!

    丁谓自顾自的道:“……两位可荐在选三人,中书虽不禁妻儿同行,但那边孤儿寡母众多,还是不要带了,纳几房无依无靠为妾室,也算是上天好生之德。”

    夏竦曾为前妻所举,只道是丁谓有意敲打,魂不守舍的出端礼门。

    一道熟悉而又陌生的声音突如其来:“夏知州、夏知州……”

    夏竦喜出望外:“庞籍?你怎么也进了京?”

    庞籍原是夏竦知黄州时的下属,今任江州军事判官,他毕恭毕敬的揖道:“下官承蒙刘参政相召,改知朔方五原,可是夏知州举荐?”

    夏竦木然摇头,远眺中书西厅,坊间流言似雨后春笋般涌上心头:会是另一个石普?推步、观星之外,尤擅相人?

    钱易与耶律隆绪对阵长达半年之久,拜相在即。

    钱惟演出知西京就是在给钱易腾地方。

    何亮由默默无闻之辈跃升为陕西都转运使,耕耘延州十余年,为平夏之役打下坚实基础,回朝必拜参知政事。

    ……

    九月二十五日,填西北六府官员、胥吏、医官、工匠三千余人誓师金明池。

    刘纬奉太子赵祯亲至,代宣赵恒口谕。

    夏竦所知朔方府最为偏远、最为重要、人数最众,设朔方监,置冶场两座,专炼精铁,并在顺化渡建铁索桥一座,矿石则由契丹丰州榷场提供。

    赵祯已将赵恒首肯的那句套话背得滚瓜烂熟,并在记注官的陪同下召来夏竦承诺:“卿若在朔方府守两任,回朝可入中书或主枢密院。”

    夏竦热泪盈眶,声若洪钟:“愿为陛下效死!”

    ……

    福宁殿。

    刘娥秀眉紧蹙:“夏竦私德有亏,不宜许此承诺。”

    赵恒不为所动:“朕相信嘉瑞的眼光。”

    刘娥道:“臣妾有错,请陛下降罪,怎能以军国大事置气?”

    赵恒反问:“娘娘有更适合的人选?平夏之役,嘉瑞前前后后筹划十五年,可有错漏?何亮可曾让娘娘失望?”

    刘娥避而不答:“两库又去大半,倘若国家有事,如何是好?”

    赵恒冷冷的道:“娘娘如今只是担心财力难以为继,而不是担心国家安危,还不够?倘若万事无忧,何须娘娘听政?”

    ……

    天禧五年,十月初一。

    天下度牒僧三十九万八千,诣京应试者二十八万三千,讼经五百纸者十七万九千。

    尼六万一千三百,诣京应试者四万五百,讼经五百纸者三万四千。

    另有无度牒僧尼四十七万。

    刘纬上奏:自西方用兵,天子宰相与士大夫劳于议谋,材武之士劳于力,农、工、商之民劳于赋敛。而天子尝减乘舆、掖庭诸费,大臣亦往往辞赐钱,士大夫或暴露其身,材武之士或秉义而死,农、工、商之民或失其业。唯学佛之人不劳于谋议,不用其力,不出赋敛,食与寝自如也。资其官之侈,非国则民力焉,而天下皆以为当然,予不知其何以然也……

    先帝曾言:古者一夫耕,三人食,尚有受馁者。今一夫耕,十人食,天下安得不重困?水旱安得无转死之民……

    臣请今后每两千人岁度一人,以诵经千纸为合格……

    臣请今后诸寺香油钱十税六,三为夏税,三为地方用度……

    臣请今后诸路无名额寺院、盖及十五间以上、见有功德、佛像而僧无度牒者,委巡检勘验,州县拘管,其产四成入夏税、四成作地方学职田、两成安置……

    是岁,清僧产九百余万缗,复耕六十余万人。

    是岁,冬至。

    冯拯、钱易拜相,刘纬拜枢密使、朔方节度使,石普封申国公、拜殿前都指挥使,何亮拜参知政事,韩守英、蓝继宗、周文质授宣政使、领节度……

    十二月初一。

    耶律隆绪来贺承天节及明年正旦,驻跸玉清昭应宫。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