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风自秋起 (第1/2页)
“孩儿愿赴契丹。” 赵念念入禀柔仪殿,神情淡然,无喜无悲。 “我儿勿忧,此事不成。就算孤和皇帝愿意,嘉瑞也不许,他既然敢把萧孝诚扣在雄州,想必已有万全之策,静候佳音即可。” 刘娥心口如一。 耶律宗愿因汉人血统而遭契丹帝室、后族所轻、所忌惮,身为耶律隆绪长子,仅封开国侯。 拔里部、乙室已部之争如火如荼,图穷见匕之际,怎会让耶律宗愿借机壮大? 但凡有一点不该有的心思,都可能死无葬身之地,哪有资格求娶公主? 也就文武百官故作天真的信以为真,拼了命的弹劾刘纬,企图混淆视听,按下裙带表掀起的风波。 刘娥不为所动,有意将门下省内的谏院制度化、常态化,凡朝政缺失、百官不当、诸部违戾皆可谏正,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正言皆领实职。 其实,弹劾刘纬的奏疏也有可取之处。 刘纬到任雄州一年,真就无所事事,不是游山玩水,便是寻欢作乐,添了两子一女,还有几篇千古佳作问世。 粉饰太平就粉饰太平吧。 刘娥也想君臣相安无事、各得其乐,并没放在心上。 动辄扣押契丹来使却是犯了不该犯的忌讳,该有的敲打一点也不会少。 刘娥遂命刘纬上疏自辩。 刘纬一句话就把刘娥打发了:契丹国主或有意以耶律宗愿就藩安南。 又以一诗回应百官弹劾:我问沧海何时老,清风问我几时闲。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必非等闲人。 百官羞愤难忍,又劾刘纬狂妄、无视二圣,誓要把水搅浑。 计划赶不上变化。 吕夷简补赵元俨门下僧惠清为守阙鉴义一事,发生在赵恒病重期间。 刘娥起了穷究之心,命内侍、御史严加鞠讯。 僧录司左、右街守阙鉴义一职虽归开封府选试,但又由中书除授。 吕夷简有脚踏两只船的私心,却在条例内行事,并无太多供人指摘之处。 他再次拉李迪下水,劾其违背台官必由中旨、且宰执不得干涉之祖制,举荐台官…… 王钦若、曹利用心乱如麻,再这样牵扯下去,谁能独善其身?硬着头皮请刘娥出面安抚人心,并请谏院常设。 …… 崇政殿,西阁。 赵祯目送孙奭等人离去,轻松一大截,“晏卿可能回楚国公所作?” 晏殊道:“臣灵性、急智不如楚国公,和易,难以为继。” “敢言和易,仅卿一人。”赵祯笑赞一句,挥退左右,“卿等且就衙,子奭初至,朕带他到处走走。” 张子奭连忙揖道:“臣不敢。” 晏殊等人没敢多耽搁,三拜而退。 赵祯遂携张子奭徜徉在金秋花海之中,一肚子的好奇心,“卿为官已两任,郡夫人为何等到如今才上疏求荫?” 张子奭道:“臣祖父蒙先帝厚恩,参预四海商社事,族中承惠者众,舍不下这份基业。而臣家中长辈均曾在京中任职,祖母不敢再为臣等求京官。” 赵祯似懂非懂,难道刘纬挡了很多人的上进路?他秉着少年心性刨根问底:“张刘两家还在走动?所以郡夫人有所避讳?” 张子奭老老实实道来:“每岁正月,刘慈往洛阳送年礼,祖母逢五整寿,国公夫人亲至。” “此乃君子之交。”赵祯喜恶鲜明,“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祖母早年曾为世人误解,避居洛阳之后,不愿与京师故旧走动,但刘慈岁岁年礼不落……”张子奭微微泪目,絮絮叨叨。 赵祯津津有味的听着家长里短,少不经事的他从未有过这么深的感触。 张齐贤在世,张刘两家并无私下来往,反倒是张齐贤逝后,越走越近。 向敏中的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