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阳谷咏春 (第2/2页)
,伊峥除了功夫展示外,还取巧的重现了师父叶问徒手“打十个”的名场面。 他自人群中,“随机”挑选出了十个当地的泼皮无赖。 因为他的设计在于事先通过资料进行筛选,所以被他挑选的泼皮无赖们,实则并不知情。 只是凑热闹的天性与对他们而言已算丰厚的花红,让那些泼皮无赖们咋咋呼呼的登上了擂台。 然后大快人心的被伊峥逮着一通胖揍。 只开张当晚,伊峥的好汉声望便“激增”破百,来到了120的高度。 这样的拔升速度,让伊峥有点方。 如此这般的大场面搞下来,他的好汉声望“激增”不过82点。 “看来好汉声望跟名气,不能直接划等号呀。” 伊峥若有所思,于是第二天他开始了新的尝试。 他在武馆门外打起旗语,说设下百贯花红,愿与人相扑(徒手格斗)。 三日一场,报名者需押十贯钱。 打赢与花红一并带走,打输自然人走钱留。 起初并无人上门厮打,毕竟武大的胞弟武松大都头在阳谷县中声望渐隆,大家都不愿招惹。 可日久天长下来,干武行的教师们都觉着不对劲了,他们各自武馆的生意,皆受颇大影响。
原因有两条,一是武大的宣传策略,太接地气了。 武大以自身作比,说他的功夫,不见得最强,但一定最能让寻常之辈变成强者。 比如他自己,曾被戏谑为三寸丁谷树皮。身具武艺,也因自卑不敢展露。 直至遭逢大变、生死时刻,搏命厮杀,方知一身武艺不凡,自己已成强者。 有这活广告在,如何不让渴望变强的寻常人们趋之若鹜? 第二条缘由嘛,则是武大教得太快。 北宋年间的武行,不至于向民国时期的武行那样敝帚自珍,连最基本的拳理都当秘传收着,不愿普及广传。 好不容易真传个一两人吧,也是拖拖拉拉、磨磨唧唧,不教个二三十年,不愿翻兜底。 北宋武行就好多了,只要你教学费,我便教真的。 看资质,平均三五年便能得真传出师。 资质足够的情况下,你要是再肯花大价钱,保管一年半载拿走的我真本事。 当然,师父留一手这种情况还是很普遍的,不过这并不影响武行的健康发展。 只是这武大便不同了,他简直是“丧心病狂”。 收着普通会员的资费,却把徒弟都当高级VIP来教。 前后仨月还差点,整整一批武大弟子,就具备了初步的实战能力。 跟其他武馆的精英弟子自然还没法比,但寻常的市井泼皮却已不是他们的对手了。 这在普通老百姓的眼里,已是不得了的事情了。 于是阳谷咏春、宗师武大的名头,开始出现了人传人的现象。 北宋年间,还没有“内卷”这个词汇。 但六月前后,值此炎炎火日当天,铄石流金之际,阳谷县的武行教师们,却深刻的领会到了“内卷”这个词的含义。 正所谓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 先前忌惮武二大都头的阳谷武行教师们,此刻再也忍耐不住,纷纷串联起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