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95章御驾亲征(求订阅) (第1/3页)
第296章御驾亲征 在古代,君王有御驾亲征的法。 最早就是周武王讨纣王时,亲自出征,亲自带着长矛冲杀。 那时,周国弱,殷商强大。 周武王御驾亲征,带着一点决然之福 到后来,刘邦也是多次御驾亲征,亲自与项羽对决,与彭越对决,对英布对决,与匈奴对决。在与项羽的对决当中,多次仓皇逃窜;在与匈奴对决的时刻,更是被困在白登山。 刘秀打下,也是多次御驾亲征。 后来的刘备、刘裕、杨广、李世民、宋太祖、成吉思汗、忽必烈、朱元璋,朱棣等等,也是御驾亲征,亲自与敌人对决。 很多开国君王,带兵打仗的能力,属于一等一的。 刘邦,先是败给项羽,又是败给冒顿,似乎给人很材感觉,可事实上他的军事才能是很出色的。 至于李二、朱元璋、刘秀等,更是历代皇帝当中的前三甲。 这是正面的案例。 也有反面的案例。 赵光义,政治才能出色,可军事才能很是一般,御驾亲征出征辽国,却是狼狈的坐着驴车逃跑,留下了高粱车神的传。 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当中,更是被蒙古俘虏而去,可谓是千古一耻。 若是有可能,最好不要御驾亲征,因为其中风险太大了。 可很多时刻,又是不得不御驾亲征。 因为在开国初期,创业阶段,皇帝可依靠的人很少。 面对重要的,困难的,却是紧要的事情,却只能自己亲自去做。 依靠其他人,一方面是不放心,另一方面功大盖主,容易出问题。 在战国时代,赵武灵王相对于君王,他更好似一位将军,治国水平只能是二流,可带兵打仗能力却是一流。 赵政,有自知之明。 他也只是会一些理论的东西,会一些大的战略格局,可具体的打仗能力上,可能连一个百将都是不如。 御驾亲征,真的不适合他。 可到了现在,赵政不得不御驾亲征,因为他没有选择。 在这一战当中,秦国已经动员近乎一百三十万民众,仅仅是作战部队就是七十万之多,这样庞大的人力,物力调动,即便是秦国强大的家底也是有些吃不消。 思索了许久之后,赵政打算御驾亲征。 理由有三个。 第一,可鼓舞全军士气。沙场是很危险的,战亡的可能性很大。但如果君王御驾亲征的话,就等同于在告诉底层的士卒,君王不再不养尊处优,而是与与大家同甘共苦,同生共亡,一同对担 士兵们就会感恩戴德,士气高涨。 士兵们士气高涨起来,他们的战斗力也就会强了很多。 从而,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第二,为了协调全军各部。 大秦不缺少名将,不论是王翦,李信,还是杨瑞和,桓齮等都是顶级名将,军事指挥才能出色。可正是因为大秦名将众多,一时之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李信,能力很出色,可有些急躁,喜欢冒险,有些不放心。 王翦能力出色,又是稳重,可资历上却是相对不足。 杨瑞和能力出色,作战稳健,可还是太老了。 不论是选择谁当统帅,都会陷入彼此不服气,将领不听调度,各自为战的局面。 这样的局面,很是危急的,容易导致全军覆没。 可秦王御驾亲征,那情况就不同了。 将领们可能会不服从主将的指挥,但君王作为统帅,谁敢不服气。如果不服从,君王可以没收他们的兵权,甚至让他们人头落地! 他到了前线最大的作用,不是指挥作战,而是协调统一,统一调度各个将领。 第三,御驾亲征,也是到了最为危险的时刻。 君王为万金之躯,若是在战场上被弩箭射杀,当场阵亡了,那时国之基业将会尽数毁灭。 若是有多余的选择,君王不会选择御驾亲征。 可也有例外的情况,那就是一国陷入危难的时刻。如果战败了,国将覆灭当中,不得不亲自出征。 这一战,秦军动员了七十万大军。 若是秦军被李牧击溃了,秦军覆灭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