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三章 临阵突破 (第1/2页)
所以到了王惊风这个层次,关注的东西就更多了。
甚至不用到王惊风这个层次,就算是马林,也看到了许多林巡等人看不到的地方。
比如说临阵突破。
大明帝国所谓的临阵突破可不是那些传奇小说里的故事,也不是光网中的画本。
因为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
突破都是需要一个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够尝试的一次事情。
因为一旦失败,重则灰飞烟灭,轻则重伤己身。
所以这种事情再这么重视都不为过。
把这东西放到生死之间的战斗中,也太不把对手当回事情。
这对突破者来说,不说其他,单论这心态,也太过强大了吧。
在大明帝国,对于修行突破,有两种比较著名的说法。
一种是两面山真奕道人的“蝉蜕说”。
一种是东土第一古刹白马寺的玄珠大师的“登山渡海说”。
所谓“蝉蜕说”,是把修行之路比做蝉蜕之事。
不同种的蝉会选择它们出生后的第三、五、七、十一、十三或者十七年之后出土。
出土之后,褪去外壳。
修士修行,就是那只脱壳的蝉。
他们在一开始只是慢慢在地下汲取营养。
等到营养够了。
就开始等候,等一场春雨。
那一场雨一到,会打湿了地面,松软了泥土,然后它们黑夜里把泥土扒开,慢慢的爬出来,去寻找附近适合脱壳的树。
慢慢脱壳。
真奕道人认为修士的修行就好像蝉在土地中成长一般。
蝉的幼虫会花很长的时间,去修一条通往地面的洞xue,它先从植物的根部吸取水分,润湿四周干燥的土壤,然后在洞xue的顶端,等候着适合羽化的天气。
修行者也是如此。
他选择一条适合自己修行之路。
从天地之中汲取灵气。
在然后,等待一个天赐的时机。
升华!
而“登山渡海说”则更显得略带一点禅理。
玄珠大师从小木讷,在修行上表现极其一般,曾经在白马寺中踟蹰百年。
当他的同辈已成金丹客时,他还在天门之外徘徊。
也被一些促狭之士嘲讽叫什么玄珠,应该改为愚猪和尚。
但是有一天,他放下了经书,一路东去。
三日开天门。
十日入通玄。
等到碣石之畔。
已然成为一名金丹修士。
他提出的“登山渡海说”在当时也是引得洛阳纸贵。
“登山渡海说”大致内容说的是,修行之路其实是一条登山之路。
只不过他并不是一直往山上走就可以了。
这条路是登山之后,会发现眼前又是一山,跨过此山,还有一山。
山山难越,但是山山皆可越。
直到尽头。
一片汪洋大海。
人望之,只能叹息。
修士到了此地。
也就是所谓的瓶颈。
一位登山客,来到海边。
他手足无措。
不知如何是好。
修士也是如此。
前路都是靠着一步一步往前走。
所谓的修行关口。
大多数是水磨工夫。
只要下功夫,不要走岔路,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就可以度过的。
但是等到遇到那一片大海的时候。
修士才明白。
自己修行的关卡来了。
而如何度过呢。
“登山渡海说”与“蝉蜕说”不一样。
他认为修士度过这关卡靠的不是天赐之雨。
他需要的东西是一场顿悟。
是一种想通。
是一种明白。
只有到了那一刻。
才能明白自己要放下原有的思路,放下原来的思绪,放下原来的方法。
扎一个猛子。
入海之中。
才明白。
前进之路。
不是往上走。
而是往前去。
那一刻,也就是突破之时。
数千载间,关于“蝉蜕说”,和“登山渡海说”各有各的拥护者。
之间更是发生过无数论战。
但是不管怎么样,只能说明一个事情。
那就是修士对于自己如何突破瓶颈,也是摸不准头脑。
所以才会有天赐机缘这一说法。
要知道,在亘古之前,人类对于修行可是称呼为逆天这一略带中二的词语形容的。
能让他们把这东西称呼为天赐,也能想到这里的无可奈何的味道了。
只不过即使如此。
人们也慢慢摸出来一个逻辑。
人与人是不同的。
人与人也是相同的。
修行者又最擅长在这世间上寻求规律。
如何把握这个天赐的东西。
让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