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一章 处置(六) (第1/2页)
在大明帝国,经营一家治病院。 需要些什么? 首先。 你得获得当地官府的许可。 民无许可不得往。 事无许可不得为。 这是《大明律》清清楚楚规定的。 更要知道,大明帝国有句笑话。 如果你没有官府的证明。 你是没有办法证明自己是自己。 如果你没有官府的证明。 别说出远门,你只要出了家门后,你连自己所在的住宅区都回不了。 路边的巡游犬可能找罪犯不怎么灵清,但是找这些无证游民,那可是鼻子比谁都灵,他会第一时间跟着你,把你拖到最近的治安所中。 一旦有了官府的允许,接下来,你需要一定的名声。 治病院能够经营下去。 最重要的就是好医师。 医师的传承最早能追溯到远古时期。 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颖的传承。 古老在于他的历史悠久。 可以说。 在有人类文明存在开始时。 医师的医疗手段就已经出现了。 而新颖则是它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的学术。 任何一个医道大家,都是学贯古今,通晓各派学术的宗师。 无论是神州内的各个流派,甚至是四海之外的新颖手段。 他可能都能够成为一种治疗办法。 就如同现如今平阳王氏的其中一房。 立房开脉之人就是一位医道大宗师。 他初学儒,后学道,转而学医。 为学医术。 游历二百余年。 最终在渤海之滨,著书传道。 太原王氏诸房见其道远路长,特许其开房立户。 传承不过两千余年。 但是其在北地的影响力。 却能够在平阳王氏之中,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 也正是平阳王氏有这一房。 北地有许多治病院,论其关系源流,它们背后都能与太原王氏有一定的瓜葛。 原因也很简单。 医道。 算得上是最注重交流学习的一个传承之一了。 大部分医者。 都能攀上一定的学术关系。 回到话题本身。 治病院的经营,归根到底还是需要病人的认可。 病人是否认可,最关键还是得看疗效。 有好医师,能治的好病,才会源源不断的有病人慕名而来。 可以说,这两者在现在都不是王安之的问题。 因为只要他愿意在这里开个治病院,除非是刘县令疯了,不然拿一个开业证明那不是轻轻松松的事情。 至于医师。 那更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 平阳王氏可能在其他方面不如太原王氏的分房们。 但是在医师这一部分的资源上。 绝对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 但是第三个方面,才是刘县令不看好的地方。 甚至在某方面,这其实是最主要的。 那就是盈利。 治病院是私人开办的。 或者准确来说,不是官方开办的。 这也意味着,它的盈亏不是官府来兜底的。 有些地方把治病院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 叫广济院。 源自广施佛法,普济众生的含义。 但是即使在很多治病院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有许多良善之人支持帮助。 假如它不能盈利。 最终迎接他的,还是只有破产这一黯然的道路。 历史之中。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一些具有实验性的社会实践就不乏有免费广济院的存在。 但是无一例外。 以破产告终。 正当刘县令要问这个问题的时候。 元元子突然提问了。 “你如何盈利呢?” 刘县令奇怪的看了一下这个与王安之年纪看上去大不了几岁的小孩。 心里嘀咕了一下。 怎么又是小孩子。 现在的小孩都这么早熟了吗? 但是生性谨慎的他,却依旧不动声色。 也不做声,只是静静的看王安之的回复。 王安之却表现的十分的淡然。 把自己的胸中计划都说了出来。 “辐射治疗本来就是一种前沿的研究,我们将在此处的治疗开辟一个专门的研究基地。” 刘笛退暗暗点头。研究基地是一种较学术性的场所,他对资金盈利要求不怎么高。 像辐射治疗在现代社会中,是修士们会遇到较为频繁的一种疾病。 为此投入一定的资金研究,本身也是很多世家机构会选择做的。 这也在他的预判之中。 只不过单单一个研究机构不够。 “我们将会对这边的病人签订一个协议,我们对他们的所有治疗采取免费。但是当他们也必须配合我们的一切治疗方法,并且当他们的病情达到了大明帝国《医疗手册》判断的一级情况后,允许我们采取未注册通过的治疗的手段。” 大明帝国对病情的发展分为从轻到重分为五级。 五级最轻,一级最重。 《手册》规定,五级的病情可以直接远程通过光网智能医师诊断治疗。 一旦到达一级,这也表达常规的治疗方式已经完全无效了。 在病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