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档之1995_第025章:OEM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025章:OEM (第3/3页)

>    “因为现在国产收割机的质量普遍太差,以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长来说,国产收割机通常只能运行10到20个小时,而国外的同类机器,却可以达到200个小时,”柳学林娓娓道来:“这其间的巨大差距,就是我们的机会,苏杭,只要我们做出一台能稳定运行50个小时的机器,就能打败九成以上的国产厂商。”

    苏杭稍微斟酌,说道:“柳叔,我大概明白你的思路。不过,我们现在什么都没有啊,从零开始做,我们一点点进步,别人有基础的,同样也在进步,这应该就是你刚说的,再过几年就晚了。总之,先不说国外,你觉得我们能追得上其他同行吗?”

    “我有信心,”柳学林笃定地点头:“而且,我们……也不是从零开始。”

    柳学林说着,又在眼前挑选一番,递过来一叠图纸:“这是我设计的脱谷室,也算收割机的关键核心,三年前我就开始构思,并且一直在完善,还希望厂里能够生产……只是,厂里担心冲击到我们的主营业务,一直不同意。”

    河元机械厂的主营业务就是各类小型的脱粒机,要另外使用拖拉机带动的那种。当大型联合收割机逐渐盛行,这种需要先收割再打谷的小型脱粒机,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淘汰。

    河元机械厂曾经就因此差点走不下去。

    这样看来,至少表面上,机械厂那边的担心……并没有错。

    苏杭懒得深究更多,欣赏着眼前的工整图纸,没再犹豫,进一步问道:“柳叔,我们从零开始的话,你们需要多少投资?”

    柳学林还以为要继续游说讲解一番,少年问出这个,他也不由顿了下,很快继续:“苏杭,我先说说自己的思路吧?”

    苏杭放下图纸,认真看过去:“好啊。”

    “我是这样想的,”柳学林道:“建立新厂,我希望能从脱谷室做起,呵……这也不复杂,说白了,也就是一台功能更多一些的脱粒机,我们厂……反正,我对这个再熟悉不过。我有信心做出一台比业界平均水准更高一些的脱谷室,时间……样机三个月就足够,再经过测试……如果急一些,明年年中就能出货,不急的话,我们可以更加精益求精,那么,明年年底出货。这一点,主要是先让新厂有一款可以带来营收的产品,不至于坐吃山空。”

    苏杭点头,不掩称赞道:“很好。”

    柳学林继续:“再说联合收割机,苏杭,这真不难,你看这个……”

    说着又找出一份资料,递过来道:“这是我从一份业界杂志上剪下来的,齐鲁省一家机械厂,通过合作方式,引入一个年产500台联合收割机的装配线,投资只需要120万元。当然,这家机械厂原本也是有些基础的。给你看这个,我还是想说,联合收割机只是体型看着大一些,但门槛并不高,如果我们想偷懒,完全采取这篇报道上提及的OEM生产方式,也只需要100万左右,就能建立一家工厂,各种配件完全外购,咱们只需要组装销售。不过,真这样做……我觉得一家工厂哪怕勉强活下去,也没有任何前途。”

    苏杭认真听着,倒是注意到了一个词汇:“OEM?”

    “这个啊,是一个英文专业名词OriginEntrustedManufacture,翻译为‘原始设备生产商’,业界还有一个更简洁的称呼,叫做‘代工’,就是自己不生产也不研发,完全引入别人的配件进行组装。”

    苏杭点头。

    这个当然知道。

    苏杭只是不知道,原来机械领域也可以这么干。

    柳学林见少年点头,又继续道:“我认为完全代工是没有前途的,但也是一条捷径,因此,我的思路就是稍微更进一步,初期一定程度上采取‘OEM’模式的同时,研发自己的脱谷室。然后,一步步的,尽可能实现自主。关于这一点,我的时间表,同样是三个月做出联合收割机样机,并利用明年的收割季进行实验,真正出货……我希望是后年,甚至……更远一些,一方面,我们可以逐渐把工厂建起来,提升产能,另一方面,直接就能推出比同行更加优越的机器,一次性打响名气。”

    苏杭听着柳学林的完整思路,暂时已经不再想工程机械的事情,重新回到刚刚的某个问题:“柳叔,那么,你们需要多少投资?”

    “初期的话……”柳学林看了眼张红声,才转向少年,说道:“50万就够了,一方面是工厂,暂时一个两三亩的小场地就行,另一方面,主要是设备,我和红声商量过,打算采购二手设备,这一点……现在各地倒闭的大小机械厂很多,各种机床等设备非常便宜,甚至很多都是按照废铁的价格在卖。”

    柳学林说到这里,张红声终于插话:“小杭,你放心,肯定不会真买一堆废铁回来,我和老柳都是懂行的。”

    柳学林跟着点头:“是啊,另外,厂里还有其他一些人,也希望出来和我们一起干。”

    “这些不用多说,我不懂,但肯定相信你们,”苏杭说了句,又道:“那么,再谈谈股份吧,资金的事情,两位叔叔不用担心,如果需要多一点,也没问题。另外,我个人的话,只要三成股份就够了,剩下的,你们……如果还有其他信得过的人,可以商量着划分。”

    苏杭这么说,两人都是意外。

    张红声首先摇头:“小杭,这可不行,怎么能只给你三成呢,我们俩要三成就够,其他人……暂时不用给,你占七成。”

    柳学林跟着附和。

    苏杭也是摇头:“张叔,柳叔,资金的事情,按照咱们之前说过,我负责牵线进行贷款,你们俩,或者还有其他人,是具体做事的,你们拿大头理所当然。我不过是把大家凑在一起,具体能做的很少,三成已经多了。”

    “小杭,你这么说就不对了,你才是主心骨,没有你,我们俩都只能老老实实待在机械厂,什么也做不了,”张红声说过这个,还又笑着补充:“而且,说心里话,小杭,叔叔我还真不敢背太多贷款。”

    柳学林再次附和。

    这么谦让一番,苏杭刚刚自取的‘苏三成’名号……只坚持了几天,就没了。

    不过,考虑过后,苏杭也没有过多推让。

    来日方长。

    将来逐渐再把这些股份散出去就是,一家企业要发展壮大,股份逐渐分散,也是一个必然趋势,总有落回‘三成’的一天。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