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部 投胎_第一部投胎 第七章 往事(二) (第2/2页)
老杜应了一声,他有些奇怪,这个人怎么知道自己到哪里去呢?心里想着他的嘴里就问了出来。 二哥啮牙一笑,露出满嘴黑黄色的板牙,有一股怪怪的气味向老杜迎面扑来,他微微转了下头。 “这还用问啊?只剩最后一站了,下一站就是椎石盘。对了,看你不象当地人,是窜亲戚的?”二哥没话找话。 老杜含糊地应着,他不太愿意与这种人聊天。从骨子里老杜是瞧不起劳动人民的,他认为与泥巴打交道的人全是些愚味而低俗的人,他们的嘴里只知道议论些东家长西家短的事,纯属是混耗人生。对,混耗人生,混混耗耗地度过一生。 而要命的是,这个二哥好象并没有看出老杜的冷落,还在有一搭没一搭地没话找话:“我也是椎石盘的,你找谁啊?我给你带路。” 这人倒是蛮热情的。老杜心中一动:是啊,自己只知道丹丹的原籍在河北秦皇岛市抚宁县椎石盘屯,却不知道那个村庄是什么样?有个人带路不是更好吗?想到这里他的脸色缓和了许多,强自挤出一丝笑,先说了谢,然后说:“我是找李正好。” “李正好?”二哥挠了挠头,“李正好是谁?没听说过这个人啊1” 他在挠头时,那头皮象下雪一样飘到了老杜的肩上,老杜向里面挪了挪。心里却是有些奇怪。怎么同一个村,他竟然没有听说过李正好这个人? “椎石盘很大吧?”老杜疑惑地问。他想既然同村人都不认识,那么这个村一定是大得不得了。 “嗯哪,很大,从海边到山脚下能有三里地,屯里住着二百多户人家,不过你说的李正好我咋就没听过呢?” 这时那个年轻的售票员插了一句:“李正好不会是老好吧?” “噢,对!”二哥拍了下前额,“你说的李正好是不是五十多岁?大高个,左手少了一根小指?他家还有个女儿嫁给了东北的一个大老板,听说那个大老板都快七十了。哎!丹丹可是我们乡里最漂亮的女娃啊!怎么会寻了个那样的人家?……” 二哥还在絮絮叨叨地感慨着。老杜听了却是快要崩溃了!什么大老板?什么都七十岁了?我老杜什么时候成了那样的人物?哎!都说农村人好嚼舌头,但也得贴个边啊! 机伶的售票员看出了老杜的神色不对,直向二哥使眼色,可是二哥根本就没看到,还在不停地唠叨着,到最后直把个老杜描绘成就差一口气就要躺进棺材里的人了。 老杜脸上青一阵白一阵,如果他唇上有胡子的话,一定会气得翘起老高。所幸这时售票员大声地嚷着:“好了,好了,到站了,下车,下车。” 糊满泥巴的汽车停在路边。路边紧挨着一个小卖部,司机与售票员没等老杜与二哥下车就一头钻进了小卖部中。 二哥拎起了自己的破袋子,然后转身想帮老杜提旅行包,老杜赶紧抢过去,自己夹到腋下,另一只拎着给丹丹父母带的一些礼物。二哥看着嘴里连连称赞,说是没想到老好还有这样阔绰的亲戚,带了这么多好东西。他那艳羡的目光让老杜不由自主地把包夹得更紧了。 椎石盘屯是黄海岸边的一个小村庄。二哥说的没错,它的一面东面濒临着黄海,西面紧倚着几座山丘。那山势不是很陡,应该是燕山山脉东段余势的丘陵地带。村里不通公路,只有一条土路与外界相连,每年到了雨季,这条路就会变得泥泞已极,给村民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年年都有说法说是乡里要给椎石盘修路,却年年雷声大雨点小,就这样一拖就是十几年,在这十几年中村里的土特产,如苹果、桃子什么似的,能否卖个好价钱,或是能否卖出去,就成了秋天村里人烦心的事,也是常年不变的话题。 是啊,又有哪个老客愿意把卡车拐进这样一条兔子不屙屎的死胡同里来呢?到时能不能磨出去都很难说。这样,村里人要卖些土物产也只好借助一些牛车把水果、鱼虾什么的给运出去,而这条路也实在是太坑洼不平了,运出去的东西十有*经过一路的颠簸会磕得糊烂不堪,这样小贩与老客们在那讲好了的可怜的价钱上又来上几刀,直把价钱压到低得不能再低了才罢手。没办法,谁叫咱的东西造得有皮没毛呢?话又说回来,遇到这种情况还是好的,每年又有多少家的农产品烂在地窖里,或是干脆就扔到海滩边,那可是一毛钱也赚不到的啊! 总而言之,椎石盘屯是个偏僻而落后的小山村,丹丹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