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五十四章 卷不死他们! (第2/3页)
br> 他其实经过赵骏的解释之后,不是搞不懂王安石变法以及元丰改制的区别。 但问题是他的庆历新政跟王安石变法也不一样啊。 王安石变法是为了改变大宋积贫积弱的情况,希望通过官府干预民间借贷,来达成缓解日益尖锐的内部矛盾。 而庆历新政则是处理冗官问题,制定严格的制度,罢黜大量的闲散官员,对门荫入仕的官员重拳出击,从而解决朝廷每年要给大宋那么多官员上千万贯的俸禄支出。 赵骏现在虽然是官场改制,可跟他的庆历新政南辕北辙。 景祐改制之后,冗官的数量不仅不会减少,反而增多,让那些官员都有职位了。 这不是扯淡吗? 原来一万多官员只是寄禄官,没有差遣,就少了一份重要的工资收入,朝廷也能减少开支。 现在都有差遣了,加上寄禄官和散官之类,花地钱岂不是更多了? 没道理的。 不过范仲淹也知道,赵骏一定会给他一个合理的解释。 所以他静静地等着。 果然,赵骏继续说道:“景祐改制之后,看似冗官问题加剧了,但首先是官场规则制定之后,秩序不会再像以前那么混乱,不至于职责不明,互相推诿,甚至连自己上司是谁都不知道的现象。” “嗯。” 范仲淹微微点头,改制之后,确实明确了职责。 赵骏双手背负在身后,又道:“在这种情况下我已经给他们建好了规矩,一个有制可循的依据。如果在这个时候,推广一则新政,出现了问题,那么是否应该按照新的规矩办事呢?” “你的意思是?” 范仲淹下意识摸了摸胡须,眯起了眼睛道:“等景祐改制之后,便能够推动庆历新政。新政实施,若是那些人触犯了新规,就有罢黜他们的理由?” “对了。” 赵骏一副孺子可教的态度,乐道:“老范,你终于会拐弯了。别老跟历史上那样,只会执拗,一根筋,得学会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 “冗官问题严重,你直接罢黜,那不是找罪受吗?” “几万官员,门荫入仕的那么多,官场盘根错节,关系网复杂,你要都罢黜了,闹得官场人人自危,他们不跟你拼命才怪。” “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个师出有名,季汉的诸葛丞相为什么北伐?是因为他要兴复汉室,这是正义的口号。” “而我们要解决冗官,也要讲究师出有名。那你告诉我,罢黜官员最合理的理由是啥?” 罢黜官员最合理的理由是啥? 范仲淹稍微思索一下后道:“若是在官员本身没有过错的情况下,就是无有作为,或者施展无方?” “那就是了。” 赵骏说道:“原来官场制度混乱,连上司是谁都不知道,甚至还有大量的冗官,根本无事可做。你要罢黜他们,理由就不充分。” “因为人家也有理由说的,我连上司是谁都不知道,我连自己的职责是干什么都不清楚,我甚至连差遣和职权都没有,你凭什么罢我的官?” “那到时候你能怎么办?” “所以任何事情都要讲究名正言顺,你是个官员,贪赃枉法的事情你不能干吧,干了被大家抓住,发现了,罢黜甚至坐牢,那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谁都无话可说。” “现在我做官场改制,就是为了把这个名分确定下来。让官场上的人都坐在了自己应该坐的位置上,确定了他们的权力,明确了他们的职责。” “那么接下来你老范要进行改革,开始施政。下面的官员就得各司其职,按照你发布的政策进行推动。” “要是他们干不好,那不就是他们的问题吗?罢黜他们不就有理由了吗?你说是吧。” 一席话语结束,让范仲淹那个叫拨云见日,茅塞顿开。 他醒悟过来道:“原来如此,原来这才叫名正言顺和大义凛然。” 说着他又赞不绝口地对赵骏称赞道:“汉龙,你果然是有大智慧的人,想的办法真是与众不同。” “都是后人智慧,我也就是借鉴一下罢了。” 赵骏笑了笑。 张居正的改革是怎么做的? 就是先在公元1573年搞考成法,整顿吏治,把官员职责明确,然后制定考核绩效,卷死他们。 然后再改革军制,最后到公元1581年,等官场吏治弄得差不多,再出王炸一条鞭法,到了这个时候,官场上的反对声音就小了许多,政策直接改革成功。 所以赵骏就是在向张居正学习而已。 他说完之后,又对范仲淹道:“我觉得你的庆历新政还是要改改。” “怎么说?” 范仲淹问。 赵骏道:“你信不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