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 耶律宗真的忧愁 (第1/3页)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正文卷第三百二十一章耶律宗真的忧愁庆历六年十一月,远洋船队回来,带回来大量的东西。 事实上带到汴梁的还只是其中一部分。 因为一是汴梁用于载重的客船实在是太小,跟动则几十米,甚至上百米长的海船比起来,云泥之别,装不下那么多货物。 二是因为气候问题。 海运船队带回来的很多都是橡胶树、金鸡纳树等南美热带雨林的作物。 他们绕行楚科奇半岛,选择的是今年五六月份,天气最炎热的时候穿过处于北极圈附近的白令海峡。 可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橡胶树和金鸡纳树在途中死去。 所以到了杭州之后,赵骏就立即让他们把大部分树木带去南方,移植到同样处于热带雨林气候的海南、广西等地。 带到汴梁的大部分东西自然就是当地其余产物,如金银珠宝、水晶玛瑙、钻石香料、珊瑚珍珠等珍贵物品。 这种抱团取暖如果是在平常时候,肯定很松散形成不了强有力的同盟联系。 像孔道辅诬陷王德用的事情,一个进士出身的正四品文官甚至能用长相羞辱武将出身的从一品枢密使,就足以见得文官对于武将的压迫有多大。 但这样显然会严重阻碍那些契丹贵族们的利益,造成国内反对的声音络绎不绝。 当然。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得到皇帝跟文官集团的支持,改革军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辽国虽然强盛许多,可随着火器时代到来,他们的骑兵作用越来越小,战斗力也愈发落后,自然而然会感觉到威胁将近。 可惜事与愿违。 所以大宋在开封新闻管制之后,新闻媒体行业迅速在这些城市得道发展,报纸行业也开始走向千家万户。 辽国的问题在于他们的上层权贵掌握的实权很大,各契丹部落的首领同样也是各辽国权贵人物。 一时间海外寸土寸金之事传遍全国。 以前辽国时不时就以武力威胁大宋,逼迫大宋签订各种各样不平等的条约。 如耶律氏、萧氏就是其中最强大的两支,掌管了很多契丹各部落的兵力和财力。 并且大宋的军队体制在文官面前就是个笑话。 就好像三国时期,除了孙权目光短视,发动了偷袭荆州之战,造成了夷陵之战的后果以外。其余之后吴国和季汉就再也没有发生过战争,而是联盟共同对抗曹魏。 而且这个消息也是迅速扩散了出去。 所以自从大宋崛起之后,耶律宗真也非常勤劳,试图勤政壮大国力,以抗衡愈发强盛的宋国。 事实上他除了一边暗暗积蓄力量,大力发展火器以外,还早就暗中与西夏结盟,形成了辽夏同盟关系,约定一方与大宋全面开战,另外一方也必须要一起出兵支援。 但谁都知道,随着大宋的崛起,最感到不安的就是他们。 现在名义上是友好的“兄弟之国”。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当一箱箱的金银搬下来的时候,瞬间引起了轩然大波。 此时距离辽国建国140年,最早的那一批契丹兵马早就开始腐化堕落,军队的实力也堪忧。 此刻他正在皇宫书房里批阅奏折,非常苦恼地看着手中的公文。 赵骏能够完成军队整顿,是因为他在赵祯和那些宰相面前是明牌穿越者的身份,能够以未来先知的身份换取他们的强力支持。 最关注大宋情况的是那些人? 除了高丽、大理这样跟着大宋走的铁杆小弟以外,自然就只有西夏和辽国这两个敌对国家。 可现在随着辽宋之间大战惨败收场,加上辽宋签订贸易协定,虽然协定对辽国不乏有益,可双边贸易下,大宋作为原材料主要进口方,收益一定远超辽国。 特别是开封、应天、河南、大名四京,以及成都、杭州、扬州、江陵、越州、明州、泉州、广州等地区。 在报纸的推动下,大宋很多城市地区人口迅速知道了这件事情。 但也从侧面说明了三角关系当中,当任何一方处于绝对领先优势的时候,那么另外两方弱者为了防止被吞并,就势必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十二月中旬,辽国中京的行营皇宫内,现在每年大部分时间里,辽国皇帝耶律宗真都居住在这里。 从年初开始,朝廷放宽了新闻管制,民间大量的报业、杂志行业诞生。 而且辽国的体制也让耶律宗真很难办。 虽然他们的大部分联合行动,都因为孙权被阻拦在合肥而宣布失败告终。 因此眼看着南边的“兄弟”国家崛起的道路势不可挡,辽国皇帝耶律宗真自然也十分着急。 同样也传到国外。 辽国可没有一位穿越者过来帮他革除弊端,扫除旧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