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七十九章 不讲武德,一团乱麻 (第1/2页)
第390章不讲武德,一团乱麻 对于辽军来说,城不重要,杀伤敌军有生力量才重要。 敌人死光了,这个城即便成了废墟,最后也可以由他们重新搭建。 但要是军队被击败被杀光了,要再多地也没有用,守不住。 所以他们选择焚烧析津,逼迫宋军与他们决一死战。 而对于宋军来说,城其实也不重要。 他们的战略是消灭辽人,把辽人从燕云驱赶出去,将燕云十六州收复回来。 城池即便被烧毁了,那也是可以被允许的损失范围之内。 然而如果能够一箭双雕,既保住了城池,又把辽人打败,岂不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 范仲淹就决定实施这个计策。 耶律宗真摇摇头:“我们的大炮射一发,他们就能射三到四发,一旦让他们把壕沟挖到城下,我们的火炮不能压制他们的炮兵,则危在旦夕矣。” 一列列辽人士兵骑着战马,缓缓从析津北城门而出,一眼看过去,乌压压的小黑点无边无沿,密密麻麻,像是无数只在搬家的蚂蚁,顺着北城门外的数条官道向北延伸。 “刚才探马来报,未见动静。” 旁边张俭安慰道:“陛下何须忧愁?击败宋人方是重中之重,此战若是能大败宋军,也许我们也能够大量获取他们的军械,只要能够得到他们的枪炮,即便析津焚毁亦是值得的事情。” 辽人还是被限制在了传统的战术打法里,以为打仗就该是军团作战,大家排列出阵势互相进攻。 普法战争当中,普鲁士的火炮为克虏伯火炮,采用钢制线膛炮管,标准射速是六发每分钟,有效射程能达到四公里以上。 “嗯。” 因此范仲淹认为,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慢慢改变战争打法,亦是不失为一种顺应时代的变革。 如果不是打又打不过,守又守不住,谁会愿意兵行险招,抛弃城池而不顾呢? 巍峨析津城耸立在辽阔的平原之上,犹如地平线凸起的一座小山丘,东西连绵十余里。 以现有的前装枪技术和射速,基本上已经达到了鸦片战争与普法战争之间的水平,而当时就已经渐渐淘汰掉了排队枪毙的战术打法。 耶律宗真感慨过后,又问身边亲信道:“宋军如何了?” 亲信答道。 就见到立于高坡之上,远处江山一览无余。 但为什么后来排队枪毙的战术被摈弃了呢? 不就是因为火器技术日益成熟,射速大大提升,无需要再排列阵势进行火力覆盖了吗? “轰隆隆!” 但宋军围城他们就抓瞎,被迫弃城试图诱敌深入。 耶律宗真冷笑道:“范仲淹反应竟如此迟钝?” 当时的火枪无论威力还是射速,都远远达不到要求,便只能排队,通过密集的方阵进行火力覆盖,从而实现远程打击。 他话音刚落,城上响起大量炮火声音。 在它的周围遍布了村庄、农田、森林、小河,此时村庄已经破败,农田已经荒芜,森林遭到砍伐,唯有小河还在静静地流淌。 但范仲淹经过多年摸索,渐渐也总结出了不少火器战术运用心得经验。 耶律宗真惋惜地看了眼远处的地平线,再过一会儿等辽军大部队撤出来之后,辽军的后军就会点燃城内早就布置好的鱼膏油脂以及剩余的过冬柴火,将析津烧毁。 “可惜了,析津历经数朝,为我大辽最高最厚,人口也是最多的城池,今日却要化为乌有。” 庆历二年之前还好,宋军装备的多是青铜火炮,射程也就两公里多一点。 他骑在马背上眺望。 就在此时,探马驰骋而来。 而大宋目前的火器就处于这样的变革阶段,前装枪的巅峰,后装枪的开端。 片刻后到近前报道:“宋人派出大队斥候,远处观望。” 等庆历二年之后,武安钢铁厂投入生产钢炮,宋军的武器装备精良程度就直线上升,几乎是碾压着辽军的青铜炮打。 他认为西方后世火器时代刚开始进行排队枪毙的战术是源于火器技术不成熟的无奈之举。 这也是辽人愿意弃城的重要原因之一。 浓烟缭绕,淹没城墙。 此刻析津城中,大量辽人从两座北门浩荡而出。 “呵呵。” 耶律宗真的车队徐徐向北,距离北城门外约三四公里处的一座小山坡上。 “报。” “是啊,他们的枪炮着实厉害。” 所以辽军几乎很难在野外作战,不管是火炮还是火枪,射程优势太大,他们拿宋军没有任何办法。只有守城的时候,才能利用城池高度带来的射程勉强压制。 而法国的火炮则多为青铜或者铁质火炮,不仅射速最多不超过两发每分钟,射程也只有三公里左右。 别看这个时代没有气候,可军队物资都会准备鱼油和动物油,再加上城中建筑物多为木制,一把火点燃,顷刻间就会化为火海。 耶律宗真眯起眼睛道:“继续再探。” 这倒在他预料当中。 宋人发现情况不对劲,肯定会派出大量斥候来侦察情况。 城里的守军必然开火,将宋军的斥候驱赶走。 且耶律宗真在外围也布置大量骑兵,带着手榴弹,宋军斥候最多放几枪sao扰。 等范仲淹那个慢吞吞的性子醒悟过来,再整顿好兵马大举进攻,估计天都黑了,他们的人马早就撤离出析津。 所以他丝毫没有担心。 远处旷野上无数辽军依旧在向北徐徐移动,他们的移动速度不能算快,但也不算慢。 因为多日围城,析津的粮草数量已经不多,因此辽军基本上不用带太多辎重,除了拆卸了部分火炮以外,很多人都是只单刀匹马。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接近巳时末刻,此刻辽军已经撤走了约一半多人。 辽国析津府此刻聚集了四十多万辽军,二十多万宋军,却自然不是堆积在一起,而是分散在周边各地城池。 但析津城却有着双方兵马最多的数量。 宋军约有十万。 辽人约有十六万,再加上玉河与宛平的辽军,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