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字七书_第33章 英雄宁死不愿老,达头乐中离间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3章 英雄宁死不愿老,达头乐中离间计 (第1/2页)

    突厥形势大好。

    沙钵略无愧于突厥的大可汗,也无愧于他闪耀草原,雄勇的人望。

    他选择了一个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进攻隋朝。

    582年,杨坚登基的第二年四月,沙体略倾全国之力,召集精兵四十万,以“攻其要害,四面出击”的八字战略,浩浩荡荡向南杀来。

    巨大的压力,扑天盖地而来,这甚至比千军万马在耳边的厮杀声,更让杨坚心神紧张。

    杨坚还没有做好准备,他无法预测突厥的攻势,会来得如此之快,隋朝随时面临灭国的危险。

    当时杨坚正忙于巩固政权,但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忧惧交加,心神俱崩之下。

    杨坚的身体,先撑不住了,关键时刻,他竟然病倒了。

    突厥的兵锋直指都城长安,

    但杨坚并不是个软骨头,突厥既然敢欺负到自己家门口,他杨坚就敢舍命陪君子。

    当年北齐高欢的军队也兵临长安城下,但却被关中军队的坚韧拖垮,最终惨败,铩羽而归。

    杨坚发动了全国性的动员。

    太子杨勇也亲自披挂上阵,屯兵咸阳,以预备和突厥在京城长安的大战。

    突厥的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

    沙钵略可汗也错误地估计了原北周的军事遗产。

    北周是一个高度军国一体化的政体,就像关中大地,统一六国的大秦王朝,整个帝国就是一架纯粹的军事机器。

    为军事而生产、生活和生存,战斗是一种血液之中的常态。

    为战而生,也为战而死,死于战场之上,虽死犹生。

    在和北齐残酷的攻灭和吞并战争之中,北周军队屡败屡战,每次都在生死关头逆势而起,他们每天都在和生存做斗争,早就将战争看成了一种游戏,而死亡,不过是另一种永生。

    打起仗来,发自内心的视死如归,让北周的军队有足够的韧性、毅力和纪律,只以军事力量而言,他们以足以笑傲这个世间。

    北周遗留下来的战力,现在正处于一种巅峰的状态,那些精兵强将,将在这一次突厥的入侵中,爆发出耀眼的光芒。

    当沙钵略的一支主力部队,以破竹之势,入侵到甘肃周槃(今甘肃庆阳)时,他遭到了最坚硬而顽强的抵抗。

    那只是隋朝一支二千人的先锋部队。

    但全体将士,锐意死战,宁死不退,以全军死伤百分之九十的极高代价,正面硬扛突厥的这支主力部队。

    百分之九十,这是一个极为恐怖的数字,在冷兵器时代,全军伤亡过半,就足以让一支军队失去战斗力。

    这是铭记史册的一战,也是突厥战史中著名的“最硬一战”。

    这一战虽然并不是双方的最核心的主力会战,但在很长时间,深刻影响了突厥对于中原战士的看法和判断。

    此战的将领叫达奚长儒,他率领的二千人,当时是前锋,偶然遭遇到突厥沙钵略的一支主力部队。

    当探子把遇到突厥大部队的消息反馈给达奚长儒时,一望无际,漫山遍野的突厥骑士,已如潮水般汹涌而来。

    隋军大惊,完全不知所措,所有兵将都知道,这区区二千人马,已入死地绝地,了无生机。

    进退皆死。

    但在绝境之中,达奚长儒迸发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超强的领导力。

    他集结军队,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情深之处,他神色激越,誓死以战至最后一人。

    这种一往无前的勇气感染了士卒,既然横竖都是死,那就让突厥人看看,中原的男儿们,有多硬的脊梁。

    将领有殉国之志,士卒怀必死之心。

    一个死士,足以抵挡十人以上,二千死士,就足以杀魔杀神。

    他们迸发了惊人的战斗力。

    达奚长儒所部,“为虏所冲突,散而复聚,且战且行,转斗三日,五兵咸尽,士卒以拳殴之,手皆见骨,杀伤万计,虏气稍夺,于是解去。”

    以上是《旧唐书》关于此战的原文。
<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