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字七书_第37章 城破地绝援兵尽,砂城一战足留名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7章 城破地绝援兵尽,砂城一战足留名 (第1/2页)

    阴寿要赶尽杀绝。

    除了悬挂高宝宁的追杀令外,他还做了一个釜底抽薪的动作。

    他一不做二不休,派人深入高宝宁的逃亡队伍中,直接分化高宝宁的部下,对他们许以投诚报效后的高官厚禄。

    形势非常明显,跟着高宝宁,总有一天要沦为人人喊打喊杀的马贼,但杨隋政权却代表了合法的中央政府。

    任何时候,跟着当权政府走,都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益。

    这一招很快就见效。

    一个月后,高宝宁的心腹大将赵世模投降。

    这对高宝宁军队士气的打击是致命的,当堤坝的缺口一开,洪水就会汹涌而出。

    高宝宁的部下,瞬间失去方向,四顾茫然,前途渺茫。

    他们亲眼见到突厥失势,将他们抛弃;而高句丽也没有他们的容身之所。

    背后二座靠山,轰然倒塌。

    不能投靠高句丽,这来自于惨痛的,带着血和泪的历史教训。

    当年北魏强势崛起,统一中国北方。

    在即将攻灭东北的北燕之际,燕王冯弘率军避入辽东,寄居于高句丽篱下。

    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卷土重来,但他进入高句丽那天,已经注定他的悲惨结局。

    燕王冯弘手中有兵、有粮、有钱,是一块到嘴的肥rou。

    吞掉燕王,高句丽王就可以实力大增,高句丽王的帐,算得非常清楚,他当然不会放弃这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在消解和剥除掉燕王冯弘的核心武力后,高句丽王将他调往偏远的北丰,并且在二年之后,将冯弘一族,十多人一同斩尽杀绝。

    前车之覆,殷鉴不远。

    高宝宁和他的部下,当然记得冯弘的遭遇,因而,他们虽然得到了高句丽的支持和许诺,但在他失败奔逃之时,依然选择了邻近的契丹。

    在这一刻,高宝宁心中还存有西联突厥,东接高句丽,居中为土霸王的想法。

    他这个想法永远没有实现的那一天了。

    阴寿没有让他等到那一刻,他发出的悬赏令,就是高宝宁的催命符。

    谁都知道,高宝宁的人头,就是赤裸裸的升官发财的敲门砖。

    因为投诚阴寿的赵世模,在阴寿的手下正混得如鱼得水,要官得官,要财有财。

    阴寿给高宝宁的部下树立了一个标杆,跟着阴寿走,生活有奔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一切水到渠成,高宝宁在奔向契丹的途中,为其部下所杀。

    但高宝宁一系在北地经营多年,其本人虽死,部下各种力量却散落四方,如果没有合适的安置之法,肯定会成为边境地区,不安定的因素。

    在东北亚这样一个多民族,各势力混杂的区域,谁也不可能一家独大。

    因而,尽量收服高宝宁的残存势力,安抚并为隋朝所用,就成了当务之急。

    况且,高宝宁的部下大都也是汉人,这一支力量如果收归中央政府,就可以立即在边境的战斗中,成为核心的基础力量。

    于是,杨坚适时颁发了一道政令,“赦黄龙死罪以下”。

    即从法理上赦免了高宝宁集团绝大部分人的罪过,杨坚希望能在北地边境,营造一个较为有利的统战环境。

    这是一道非常及时,并且有用有效有力的诏令。

    因为,高宝宁集团的部下免除了沦为马贼的下场,他们可以重新走上职业军人这条道路,这是一条谋生发家之路。

    能做官,谁愿为贼?

    高宝宁已经被铲除,即使杨坚接纳了他的一部分力量,东北亚的局势,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这是一个崇拜力量的区域,自古以来,兵强将勇,盛产武将。

    谁的拳头够硬,谁就能生存,谁就是主宰。

    隋朝来得太晚了,这个游戏之中,已经产生了绝对的大佬。

    在幽州,在东北亚,隋朝的力量,并不足以成为这个区域的主宰。

    这可以从突厥卷土重来后,幽州发生的最惨烈一战中,可以得到证明。

    上一任幽州总管阴寿,以一套漂亮的组合拳,将隋朝的心腹之患高宝宁干净利落地铲除掉,但很快,阴寿也老死于幽州总管的任上。

    幽州作为帝国东北边境的战略要地,一直以来,都需要一流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主政。

    阴寿的继任者自然也不例外。

    他就是李崇,是太师李穆的侄子。

    李崇当年在尉迟迥起兵时,曾经慷慨激昂,想协助尉迟迥讨伐杨坚,为北周宇文氏效忠。

    但他在李氏家族之中,并不是话事人,当他得知叔父李穆以天下许杨坚时,慨然叹息说:“合家富贵者数十人,值国有难,竟不能扶危继绝,复何面目处天地间乎!”

    可见李崇实有国士之风,足可为国死节尽忠。

    他求仁得仁。

    砂城一战,就是李崇彪炳史册,用生命奏出的绝世强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