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9章 不死不休窝里斗,草原深处烽火浓 (第1/2页)
这个消息,只有一句话,八个字。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孙五策灭突厥中的第二策。 长孙晟的使者问阿波道:“愿自度量,能御之乎?” 阿波沉默。 长孙晟既然敢提出问题,必定已有破局之策。 阿波立即派了一个使者到隋军大营,当面向长孙晟请教对策。 阿波可汗当时虽然处在下风,但并未伤筋动骨,他当然也不是真的畏惧窦荣定。 而是长孙晟这个灵魂拷问,直击他的要害,与其说阿波惧怕外敌,他更害怕的是后院起火。 长孙晟掌握了阿波的命门。 他作为小可汗,法理上必须听命于大可汗沙钵略,但同时,他也必须防备沙钵略吞并他的部落,消耗他的武力。 他们都心知肚明,都在等待对方犯错的一天。 在大草原上,力量代表一切。 今日你大权在手,志得意满;明天丧师辱国,就可能一无所有。 他此次出征,屡遭败绩,乏善可陈。 第一次隋突战役中,沙钵略的军队,势如破竹直逼长安,那种气势如虹,一往无前的必胜形象,已经深深地铬印在阿波的脑海之中。 他私下考量,自己此次西征举步维艰,实在是突厥征伐之耻,秋后算账,谁来担这个责任? 阿波心中忧惧丛生。 他既害怕沙钵略的追责,也担心沙钵略会借势削弱和吞并自己的部落。 诚如长孙晟所言,“今摄图(沙钵略)日胜,为众所崇,阿波不利,为国生辱。摄图必当因以归罪于阿波,成其夙计,灭北牙矣。” 这句话直接切中阿波最担心的问题。 他知道长孙晟已有定计。 长孙晟知道时机成熟,这才将”远交近攻,离强合弱“长孙五策中的第二策和盘托出。 他为阿波指出了一条明路。 “今(西突厥)达头与隋连和,而摄图(沙钵略)不能制。可汗何不依附天子,连结达头,相合为强,此万全之计。岂若丧兵负罪,归就摄图,受其戮辱焉?” 阿波本来就怀有首鼠二端之心,也清楚地看到西突厥达头可汗在和隋朝联盟后,全新的战略优势。 现在东西突厥之间,包括东突厥内部,嫌隙已生,火拼只是早晚而已。 作为次一级的可汗和力量,站队就非常重要。 阿波在长孙晟的鼓动下,觉得达头可汗是个不错的选择。 他却不知道,他的这个决策,将让突厥由极盛而快速地走向衰败。 突厥人甚至连后悔的时间都没有。 不过,当此之时,叫他重新再选择一次,他也一样会选择连合达头可汗,自保之路。 这就是人性的弱点。 长孙晟见计策得售,立即趁热打铁,劝阿波停战,入朝靓见大隋皇帝杨坚。 长孙晟完美地诠释了上兵伐谋。 当阿波的使者进入长安,朝拜杨坚的消息,传到沙钵略耳朵中时,他暴跳如雷。 这是他最重大的失败。 去年,西突厥的达头可汗和隋朝眉目传情,达头可汗摆了自己一道。 现在,阿波又想重施故技,想依靠隋朝为援,和自己分庭抗礼。 他是突厥的大可汗,这是最严重的挑战和背叛,他必须拿出自己的态度。 沙钵略没有选择的余地。 他最近在白道,猝不及防的失败,加上突厥内部接连的背叛,让他只能采取最强硬的应对态度。 否则,他无法在突厥领地内颁布施行任何一个命令。 他必须以雷霆手段,重新树立起他的威望。 他需要让整个大草原认识到,他沙钵略,才是突厥之主,才是他们无可置疑的大可汗。 在沙钵略的构想中,阿波可汗,本来就不是自己的心腹,而是处处挑战自己权威的敌对势力,总有一天,必须要予以铲除。 吞并阿波的部落,可以弥补自己在白道的损失,也能够重新树立自己的霸权,这是一举二得的事。 阿波可汗的公然投敌,给了沙钵略发动征伐的口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