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旧事旧人旧世界, 新朝新风新都城 (第2/2页)
就是一个纳凉公办之所。 当时还是上古的商周时期,有个异僧,叫做枨公,言无不验,动必有中。 有一天,他对着树下乘凉的民众说:“此天子座处,汝等何故居此。” 可见,杨兴村成为隋朝天子的新朝堂,早就是上天注定,杨坚不过是顺天应命而已。 杨兴村确实是块风水宝地,它坐落于风景秀丽的龙首山上。 龙首山在原都城长安东南十五里,位于关中平原的腹地。 “南直终南山子午谷,北据渭水,东临浐川,西次沣水”。 是一块天然的形胜之地。 龙首山高出周围平地一大截,正符合杨坚心中构建的层级和秩序,可以想象得到,当他高高立于龙首原上,君临天下,万方来朝时的威风。 杨坚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同时,他更是一个迷信符瑞的凡夫俗子。 这可能和他的出身以及少年时代的成长经历有关。 他出生并成长于尼姑庵中,他的整个少年时代也是在尼姑庵中,被尼姑抚养长大,因而,从他幼年时代开始,就接触了太多的感应,符瑞等宗教理念和仪式。 他少年时在尼姑庵中的经历,对于他性格中的节俭,自律,迷信祥瑞,以及对于儒家经世之道的轻视,都可以一一对应,而找到相应的源头。 当他找到龙首原这块宝地时,非常自然地,他请了帝国最专业和优秀的风水大师卜了一卦,想看一看这块宝地是否真正具有王者之气。
非常幸运,卦象大吉。 “卜食相土,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斯。” 当杨坚得到风水术上的肯定之后,他立即找来高颎和苏威,这是杨坚新朝的二大核心的政要,他要和他们共同商议营建新都的可行性。 当杨坚把他的构想和高颎、苏威交流时,他们的面前,好象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他们都觉得,这个新建的都城,一定会是开天辟地,震古烁今的伟大创举。 但建设一个如此规模的都城,对于新成立的隋朝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也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这就是杨坚找他们来商谈的主要原因。 他们君臣通宵筹算,考虑各方面可能出现的情况,竟然不知天之将晓,一整个晚上时间,就这样悄然溜走。 天明时分,瘐季才求见。 这他是当代一流大术士,在杨坚篡周立隋的过程中,以天象天意瞩意杨坚,而让其成为名正言顺的继位者,可谓尽心竭力,是杨坚的坚定拥趸。 其实,庾季才更是一个政治人物,他当年更多的是从人事的角度支持杨坚。 他当面对杨坚说过:“天道精微,难可意察,切以人事卜之,符兆已现。季才纵言不可,公岂复得为箕颍之事乎?” 即使如此,他依然配合杨坚从天道上,演出一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好戏。 今天,他又一次让杨坚喜出望外。 他呈上奏文,“臣仰观天象,俯察图记,龟兆允袭,必有迁都。” 杨坚君臣面面相觑,迁都之策,并未对外公布,庾季才竟然未卜先知,难道这世间真有天意? 良久,杨坚才吐出四个字“是何神也。” 其实,这并不见得一定有多神奇,迁都之举,在上层圈子当中,当时已是半公开的秘密。 但是,由朝庭钦定的大术数家,先行上表,其中意义就非同凡响。 这表示传统的天人感应之说,已认可杨坚迁都的合法性。 营建新都,是合情、合法又合理的。 但迁都并不是简单地搬家,历史上历次迁都,都可能带来政治上的风险。 杨坚清楚地记得,当年北魏迁都洛阳,促成了代北鲜卑贵族的分裂,最终引发了六镇之乱,才有后来的东西二魏,北齐北周的对立。 杨坚已经得到现任领导班子坚决的支持。 但是,他并不着急,他还在等一个人的消息。 他相信他以及那一群人,他们以前曾经站在自己这边,这一次也一定会站在自己身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