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3章 二级制精简机构,九品法以名为实 (第1/2页)
杨坚头都大了。 他继承了一地鸡毛,乱成一团的政治遗产. 州多,县多,官员多,不干事,耗费国家资财的人更多。 这是毒瘤,是必须切掉的毒瘤。 杨尚希老于谋国,他既抓住了问题的症结,也提出了八字解决方针。 “存要去闲,并小为大”,这是一种渐进式的治理方式。 但杨坚是一代雄才,他要重开天地,比肩秦始皇。 他准备从根本上切掉这个毒瘤。 杨坚采取了一种非常激进而彻底的方式。 他对于帝国的管理层级进行简化,重新恢复秦汉的郡(州)县二级管理体制,撤除郡一级行政机构。 这立即面临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裁撤的几百个郡,多余的官员如何安排处置? 这是一个真正的难题。 稍微处理不好,社会的根基就会动荡,新的王朝,就会风雨飘摇。 杨坚天才地采取了二种方式。 一是向上延伸,二是向下沉淀。 向上延伸,非常容易理解,郡虽然废除了,但州却依然存在,在二级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在战术上可以增加州的数量。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吸纳一部分,在社会上和乡里举足轻重的人物,让他们加入新的政权,他们依然能够享受胜利的果实。 这是一种必须的过渡。 于是,隋朝的州从北周末年的211个,迅速膨胀,超过300多个。 这种情况,当时隋朝有识之士就曾直接批评“今州三百,其繁一也。” 认为虽然取消了郡,但却过多地,不受控制地增加了州的数目,换汤不换药,只是变了个名称,一样是扰民。 但这样做的好处也非常明显。 虽然增多了州的数目,但从根本上,完成了帝国管理体制的扁平化,这有利于直接控制基层的县一级单位。 撤郡为州的运动中,还有一个更为庞大的人群需要重视。 他们就是刺史们辟属的幕僚们。 他们数量巨大,如何让他们支持新的政权,而又不至于引发动乱,需要更大的智慧。 因为这部分官员才是帝国真正的末端神经,这一批人,大部分都是这个社会基层的乡绅,豪强和传统势力的代表。 他们的职位,很多都是以武功或金钱交换而来。 他们在当地,有根有家,有财有势,并不是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无关紧要人员。 杨坚给这部分人发明了一个新的词汇“乡官”。 他们没有正式的编制,但依然可以在乡里呼风唤雨,依然可以享受到新政权的权势和利益。 但这只是种过渡。 当天下大定,乡官慢慢消融于最基层的社会,影响力日渐衰弱时,杨坚知道是时候恢复正式的二级管制了。 他颁布了一道诏令,“罢州县乡官”。 于是,失去正式编制,又失去正式身份的这个群体,逐渐转成乡绅。 他们只能以宗法,道德,财富或家族的传统,去维持其在乡村的统治和影响力。 在后来的历史之中,乡绅自治,乡村自理,实际上成为中国农村和基层的一种常态的政治态势。 乡绅和乡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体现出了巨大的价值。 他们是这个社会赖以存在和稳定发展的,最基层最末端的因子。 杨坚经过二次跳跃式改革,完美地重新树立了,国家的二级制管理,并且解决了官员过多,财政负担过重的问题。 伴随这个裁汰过多冗员的政治活动,杨坚进一步做了一个根本性和革命性的改变。 那就是如何处理功臣。 这同样是一个二难的问题。 执照北周的传统,关陇贵族集团以军功换取权利,以达到和北周宇文皇族共治共享共理天下的目的。 这形成了一个弊端。 即不管一个有军功的武将合不合格,他都可以取得实际的权力,甚至成为封疆大吏。 这个时候,他以前的英勇的战场表现和无上的军功,反倒可能成为他虐民的保护伞。 以军功入仕的弘农燕荣,被任命为幽州总管之后,利用权利,为非作歹。 “每巡省管内,官人及百姓妻女有美色者,辄舍其室而yin之。贪暴放纵日甚。” 当时有军功的武将,大多担任刺史,也大多不称职。 积习成弊,因沿成习,不可胜数。 这本来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但旧的传统,总会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