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字七书_第65章 血祭血战加血酬,天下第一唯杨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5章 血祭血战加血酬,天下第一唯杨素 (第2/2页)

br>    但他的理念和实践,在中国的传统上,却一直不被接受,也不可复制。

    中国历史上,也只有一个杨素。

    后人对杨素的一段评论,或者可以解释为什么杨素之后,再无杨素。

    “自有兵以来,唯尉缭(子)言之,唯素(杨素)行之,盖无它智略,唯忍于自杀其人而已矣。”

    可见此项治兵要术,兵法大家尉缭子,虽然曾经有过论述,而普天之下,古今名将,却只有杨素真正实行过这。

    这个战法的核心是嗜杀,杀人杀己,一视同仁。

    可谓是不仁之至。

    此术有用,有效,但也会引来严重的后果。

    “人之不仁至于此极,而犹知有君之不可弑乎?犹知有子之不可弑父而己弗与谋乎?”

    中国古代讲究忠孝仁义,是举世皆准的道德规范,而杨素此举,却是赤裸裸的不仁。

    即使参照他自身实际的经历,他最后也参与了夺位,杀君的行动。

    这种治兵之法,过于严苛,行此法者,君不为君,臣乃不臣,最终必为乱臣贼子,而丧家误国。

    因而,杨素虽然百战百胜,但杨素之后,却再无杨素。

    但当世猛将,却没有杨素之敌手。

    吕仲肃虽抱必死之心,全军全力抗击杨素,却终于抗不住自己兵将,以rou眼可见的速度消亡。

    区区岐亭之战,隋军死亡五千多人。

    而他的敌手,陈国的吕仲肃部队,当然也不会轻松。

    冷兵器时代,自古就有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之说,陈军虽然占有地利,但依然伤亡惨重。

    吕仲肃有一个最不利的条件,他的军队人数并不多,并且缺乏后续的补充。

    拼死作战的战士,每天看着自己身边日渐减少的同伴,也看到杨素的军队悍不畏死,依然前赴后继,可怖的战意和决心。

    这是种煎熬。

    杨素是心理战大师,他往这种极为压抑的情绪上,点燃了最后一把火。

    他释放了陈国被捕获的俘虏,杨素气定神闲,大局在握,他仿效诸葛亮七擒孟获之法。

    将他们俘虏三次,然后又释放他们三次。

    这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陈国军队坚守到底,血战到底的勇气,一泄千里。

    因为,他们之所以还在坚持的唯一理由,是因为知道自己杀伤杀死,那么多隋朝战士,投降也必然被清算,也只是死路一条。

    但现在,当他们看到往日一同死战的同伴,生龙活虎地立于自己眼前,再看看漫山遍野的隋军。

    他们崩溃了。

    投降则生,坚守则死。

    吕仲肃只能弃营而逃。

    拦江铁锁终于还是拦不住出栅的猛虎,那个如江神般威风的隋朝战神。

    杨素好整以暇,他非常悠闲地斩断拦江的铁锁,也斩断了这个世间,可能锁住他的,最后的锁链。

    从此之后,世间,再没有任何可以拦住杨素的铁锁了,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杨素,就是隋朝的天下第二人。

    这也是隋朝此次南征最激烈和动人心魄的一战。

    在战后论功行赏时,虽然杨素作为集团军的统帅,受到南征军团中,最高级别的赏赐。

    但其神勇的打硬仗能力,足以在京城大兴城中成为传说。

    杨素此后,势如破竹。

    他再败吕忠肃于延洲,俘获二千甲士,吕忠肃仅以身免。

    吕忠肃是一代忠臣名将,但却生不逢时,碰上战神杨素,只能从此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

    信州刺史顾觉闻风而逃,仓皇放弃安蜀城。

    荆州刺史陈慧纪听到杨素将到,全部烧掉他的储蓄。

    一是避杨素锋芒,二是想顺江东下,合兵建康,却被阻于武汉三镇。

    杨素一路高歌猛进,巴陵(今湖南岳阳)以东,再无陈国一兵一卒之抵抗。

    杨素非常完美而顺利地,和秦王杨俊会师于汉口。

    在这里,他们和陈国的水师提督周罗睺,荆州刺史陈慧纪十万水军相持于武汉三镇。

    在彼此无法进退之际,他们都在等待一个消息,一个从下游建康传来的消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