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字七书_第80章 三请四愿为智者,吴语软侬非他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80章 三请四愿为智者,吴语软侬非他乡 (第1/2页)

    王知远真乃神人。

    他初见杨广之时,须发皆白,但转眼之间,他的头发,又全部变成为乌黑的色彩。

    这一招先声夺人,果然是得道之士,莫测其高深。

    如果说杨广刚开始只是遵照执行,杨坚的文化融合政策,只是去完成一项任务。

    那当他亲眼见到王知远小露一手之后,便心生敬畏,他这才知道,世外高人,确实不可轻侮。

    而玄之又玄的道家的道与术,也确实颇有门道。

    于是,杨广心悦诚服地执弟子之礼,让其主持江都城的玉清玄观。

    这也从政府层面强化了王知远江南第一道士的地位。

    这种神迹记载于正史之上,包括佛教刚开始在中原和江南传播时,其核心人物,都会留下很多口耳相传的神迹。

    唯有遥远而神秘的未知,才更有利于在民众层面形成震慑力,并强化其信仰。

    神迹或许是真实存在的,又或者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达到的。

    但这种神迹对于任何一个以信仰为主的集团来说,都是必要的。

    晋王杨广非常顺利地和江南的道教集团打成一片,加上其从小所受儒家的教导,他本人又是当世一流的文士,他从最根本之处,从最真实的一面,和江南的士人和文化相融相汇。

    杨广远自江北而来,他对江南的传统文化的接受,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觉自发,一路走来,他真正成了半个江人人士。

    接受一个地域文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接受其语言和文字,当年东晋宰相王导,就可以cao着一口流利而熟练的江南吴语。

    杨广不遑多让,他的正妃是江南萧梁的皇族,他久镇江南,为了融入江南的士人圈子,他也很快以一口软侬香甜的吴语,混迹于江南士林。

    这为杨广赢得了崇高的声誉和号召力。

    但对于佛教的招抚,杨广走过了一段崎岖的路。

    佛教在江南有着根深蒂固的势力和影响,并且得到政府的明令支持。

    梁武帝曾经四次舍身于同泰寺为寺奴,然后由大臣出钱亿万将其赎回。

    陈后主也曾东施效颦,隐然遵奉佛教为国教。

    有了皇帝的神光加持,佛教已隐然成了和皇权对并肩的,第二极的力量。

    虽然还远远达不到****,控制整个社会的思想和政治,经济,但在江南的朝野之中,却具有难以撼动的地位。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汉化和本土化的佛教在江南已成为文化基因,渗入到社会的日常生活中了。

    相对于北周武帝的灭佛,佛教在江南由政府从上至下的推崇,已达到其影响力的巅峰。

    但物极必反,盛极而衰,是万物自然之理。

    江南佛教迎来了一次极大的危机。

    隋朝第一次平陈,对其京城建康作了摧毁式的破坏,杨坚将建康的建筑物全部毁坏推倒,重新让其恢复耕地状态。

    建康城的佛教久佛教寺院,同样面临了灭顶之灾,一时之间,金陵土崩,师徒云散。

    这对于将佛教经济和寺院集中于建康的江南佛教是非常沉重的打击。

    即使是江南佛教首领天台宗的智者大师,也只能远避建康这个是非之地,而策杖荆湘,划迹云峰。

    但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由于杨坚的江南政策过于简单粗暴,直接弱化或夺取了江南豪族的传统利益,

    江南很快叛乱重生,战火重起。

    虽然这些蜂起的割据和叛乱,很快被杨素平息,但这次全面的叛乱,直接改变了隋朝对江南的治理政策。

    那就是由简单粗暴的管控,走向文化共融,和谐发展。

    而佛教作为第二极的力量,是必然要被纳入共融的文化圈子的。

    杨广就是这个实际的cao控者。

    天台宗智者大师作为江南佛教领袖,天然地处于杨广必须要笼络和安抚的对象。

    但这个过程并不顺利。

    双方最主要的分歧在于三个字:自主性。

    杨广想将智者大师延入江都四道场的慧日道场,这样佛教就是政府羽翼之下,直接管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