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86章 国运从来无关乐,一生宿命两代人 (第1/2页)
杨坚高居朝堂之上,对于局势心若洞明。 他正在权衡的当口,何妥的奏章就如雪中送炭般地,飞到他的案几上。 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在隋朝官场之上,选官任官,也出现了一些和立国刚开始时,不同的风气。 在苏威的支持和倡议之下,盛行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有抬头的趋势。 这种以门弟和出身,来决定官职大小和职位清浊的方式,和隋初选官任官,不分清浊,唯才是举,颇相抵触,可谓是开了历史的倒车。 最重要的是,这让杨坚隐隐感觉到了一种不安。 他担心门阀的重新兴盛,会对皇权形成天然的威胁,又会走上君主和几大世家大族共治共享天下的老路,与他想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理念背道而驰。 政策和风向的转变,都来自于权力角逐中,力量的对比。 杨坚认为,他的中央核心决策层,需要做一个调整。 杨坚决定追究这次的朋党案。 证据明显而充足,处罚也是严厉而迅速。 苏威被免去官爵,受到牵连,得罪的官僚竟然达到一百多人。 杨坚一举二得,一是将帝国前行的车轮重新校正轨道,二是为杨素的入阁,腾出了位置。 于是,杨素将开启属于他的时代。 他进入隋朝最中枢的决策层,从此,他和高颎并列于这个时代的最高层,直至他在杨广夺宗的事件中,打垮高颎,其个人的权势达到人生的巅峰。 对于此次的朋党案,杨坚心中有如明镜,他对朝臣说:“苏威德行者,但为人所误耳尔。” 杨坚不为己甚,他还需要苏威这个政坛的吉祥物,也是官员们心中的明灯。 杨坚下令让苏威通籍,可以参与朝会,以保留他在政府之中的部分影响力。 苏威朋党之案,牵涉虽广,但修乐一事,也在如期进行。 朝廷多事,修乐也无法独善其身,掺杂了很多的政治因素在里面,因而,距离真正的音乐,或者也有所背离。 隋朝正乐,第二次大定之日,就被当世的大乐师万宝常所不齿。 当年何妥投机取巧,说服杨坚只取黄钟一调时,万宝常从纯粹声乐角度下了一个断言:“此亡国之音也。” 但他虽然妙通音律,但却人微言轻,被朝廷选择性无视了。 而当第二次隋乐大成之时,万宝常听到太常寺演奏选定的正音,更是泫然泣下,悲痛地说:“乐声yin厉而哀,天下不久将尽矣。” 音乐或者真的代表国运。 当时隋朝如日中天,四海安宁,万事蒸蒸日上,已达全盛之境。 但万宝常虽有盛世危言,当世并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在意一个天生卑贱,人微言轻乐工的肺腑之言。 但他们却不知道,短短二十多年后,隋朝就快速败亡。 一代音乐奇才万宝常,最后因为家贫,竟然被活活饿死。 临死之际,万宝常将自己毕生所学,加上一生所藏之书,付之一炬,并且痛心疾首地说:“用此何为!” 万一、如果、假设万宝常能在隋朝谋得一官半职,隋朝能启用万宝常修定乐声。 或者隋朝的正乐,又或者隋国祚,就另有一番微妙的天地。 但世上之事,哪里有如果二字。 万宝常不过是杨坚不重才学的牺牲品之一,此次朋党之案,苏威实际上成了最大的失意者。 但隋朝还有一个更大的失意落寞者,他就是贺若弼。 在平陈一役中,他以八千甲士,一战而击溃陈国十万主力精锐,陈国的一战败光家底,迅速崩溃。 这种不世之功,可谓是古之良将也不能超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